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1 2024-05-111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1版:要闻

小秸秆做出生态“大文章”

浙江以秸秆综合利用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李曜清 通讯员 吴敏剑

  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如何把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成为各地亟待破解的课题。近年来,浙江通过技术革新、模式集成,探索出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的“五化”利用模式,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参与、社会联动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格局,全域一体化布局秸秆“收、储、运、用、管”体系,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我们和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通过利用粗饲料生态发酵技术,将本地秸秆加工成畜禽饲料。”宁波宁兴涌优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冠中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每天的饲料生产量达到300多吨左右,供应当地畜禽养殖场。

  在与该企业相隔不远的宁波牛奶集团第十八牧场里,记者看到,加工后的秸秆饲料整齐有序堆放着。“我们按照实际需要,将这些秸秆饲料跟豆粕、玉米等进行混合搅拌投喂,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提升了饲料适口性。”副场长张文龙告诉记者。

  在湖州市的长兴、南浔、吴兴等湖羊产业集聚地和农作物种植集中连片区,当地立足湖羊特色产业优势,开展秸秆高值利用试点。2023年,全市湖羊饲养量近100万头,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6万吨。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省将“以产促用”,加快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完善秸秆饲用产业体系,同时,强化省际合作,与牛羊养殖大省开展产销对接,让省内优质秸秆和秸秆饲料“走出去”,把优质牛羊肉运进来。

  饲料化只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五化”之一。“我们通过应用作物秸秆快速腐熟技术,让秸秆‘变身’水稻育秧基质,不仅重量比营养土轻,搬运强度小,育秧质量也有所提升。”中国水稻研究所土壤培育与地力提升课题组负责人张均华介绍说,相较于传统育秧方式,这种以秸秆为原料的基质可以代替营养土,具有保水保肥、营养全面、缓冲性强、抗逆促生等特点,还可以解决机插秧取土难题。

  在桐乡,浙江隆宸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入4000多万元,从荷兰引进全套先进设备,通过三次发酵技术,将秸秆加工成菌料,再用菌料种植双孢蘑菇,节本又增效。公司总经理洪俊卿介绍,他们每年可生产4000多吨双孢蘑菇,供应长三角市场,年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

  除此之外,不少地方还将秸秆精加工用于可降解材料、新型门业、生物燃料、生物炭化、纸浆原料等。

  今年以来,我省加速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搭建省市县三级专班化运作推进机制,督促各地出台“一县一策”实施方案,布局建设标准化收储中心项目,着力打通秸秆综合治理“疏”的通道。今年1月,我省专门出台《高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奋力打造秸秆综合利用“浙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