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一场吸引青年入乡发展的安吉探索
□本报记者 沈璐兰
年轻人回到乡村生活、工作,已成为当前一种新的潮流。在新时代“千万工程”引领下,以安吉为代表的浙江乡村正不断打破乡村与城市间的壁垒,于资源禀赋之上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布局产业新赛道,持续拓展县乡就业创业空间,既为年轻人拥抱乡村提供无限可能,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安吉县新增就业创业青年近5万人,常驻人口增加近10万人,增长20%以上。
何以安吉,何以乡村?
从杭州市区出发驱车北行,历时近两小时,记者便抵达位于安吉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小瘾·半日村。春日烟雨朦胧中,不少游客结伴而行,尽情享受群山环抱间的这抹诗意。
从“空心村”到2023年收入1.12亿元,并吸引百余名创新创业人才的集群民宿村落,小瘾·半日村为打造未来乡村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而助推小山村发生美丽蝶变的是一位极具思想和创意的青年——陈谷。
“我是一名返乡设计师,被安吉的好山好水吸引来的。村落所在的灵峰山景区是全国30个国家级旅游度假景区中唯一一个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度假景区,周边游乐园、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等配套齐全,打造高端休闲旅游和艺术文化创意空间的产业发展前景好、预期高。”陈谷表示。
漫步于村内,记者偶遇了来自上海的秦先生一家。秦先生表示:“除住宿外,这边吃喝玩乐都很齐全,我在大众点评APP搜索后,正准备带女儿去不染美学空间做手工。”一旁的村庄运营负责人陈紫欣介绍说,村落运营以来,吸引的不止游客,还有一大批同样看中发展潜质的年轻人,不染美学空间负责人鄢玉婷便是其中之一。
“我是国画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之前一直在上海工作。我也是一名二胎宝妈,看到网友分享这里的美景后带小朋友过来游玩,没成想回到上海后一直对‘小瘾’的生活念念不忘,索性就把工作室也搬了过来。目前已在安吉定居两年多了,工作范围也从单一的画画培训拓展到竹文化、茶文化研学活动等,暑期等旺季接待量能达到每月数千人次。”鄢玉婷说,“在这里,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多了一份松弛感。”
多年来,在安吉,一幅幅“村美、人和、共富”画卷次第展开,不仅吸引鄢玉婷等新乡人从城市“逆流”至乡村,更唤来一批批原乡人回村创业。
漫山的茶园、绵延的竹海、郁郁的林荫……记者在递铺镇鲁家村见到“农二代”朱冰倩时,她刚接待完一批乡村人才素能提升培训班的学员。“我们家有白茶基地300余亩,父母一直想走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但体力、精力和经营理念都跟不上趟。我回来后,主要以开展农民高素质培训等业务为主,平时也接待一些过来参观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团队。”当问及为何选择回乡创业时,朱冰倩直言,“在读大学期间,我一直关注政府在这方面的扶持政策,为我毕业后回家乡创业和发展增添了信心。”(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近年来,安吉县先后推出6个就业创业补贴新政,并在全省首创以“按月领工资模式”享受政策补贴和人才共有产权房政策。2023年,全县累计发放就业创业等各类补贴7866.13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6亿元,发放人才购房凭证144份。
不仅如此,安吉县积极在绿水青山间布局新经济,如打造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涵盖生命健康、元宇宙、新零售等多个细分领域的新经济总部经济区块,引进新经济企业40余家,为3000余名新青年解决了就业岗位。此外,安吉县坚持以解决年轻人现实需求为着力点,构筑“来安有岗、就业有助、工作有伴、人才专车、共有住房”的全方位人才保障体系,为各路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我们要把安吉打造成青年消费者的理想之地、青年人才的集聚之地。”安吉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这里,乡村和青年被重新定义
“在安吉的乡村,不仅可以拥抱自然,同样可以享有现代都市生活。”提起家乡,农创客程铄欣的语气止不住上扬。目前,他带领127名大学毕业生,在梅溪镇红庙村一座废弃矿坑上打造“深蓝计划咖啡馆”。这家咖啡馆已成为年营业收入超2000万元的网红打卡地,今年清明假期,其单日单店咖啡出杯量达8818杯。
近两年,骑行在年轻人中火了起来,安吉因优质的公路路面、爬坡路线以及沿途的四季美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骑行爱好者。OKKA乡野骑行社由此应运而生。“大家会在这里歇脚、补给、聚会。我们骑行社涵盖安吉许多热门骑行路线,很多人慕名前来,队伍越来越庞大。”骑行社负责人力力笑着说道。
安吉的乡村,一直是包容且摩登的。4月18日上午11时,当城市上班族已忙碌一上午时,安吉县余村“数字游民”公社成员陈丽莉却在成片绿草坪上优哉游哉地散步。“在这边,大家都是享受慢生活。”她淡然道。
“数字游民”公社项目发起人阿德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报告,目前共有110多名“数字游民”因为安吉良好的生态环境、社群氛围、社会治安等原因,从上海、杭州等城市来到这里,大家的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本科生比例达59%、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30%,所从事的行业包括但不限于媒体类、信息技术、设计等。
在余村还有一家名为“美在余村”的国漫馆,创始人陈喆是一名“85后”青年。记者在店内看到,葫芦娃、黑猫警长、哪吒等国产动漫玩偶,带有美猴王标识的文创产品,吸引大伙纷纷驻足欣赏。“我们常说,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力量,其实我想说,年轻人也同样需要乡村。在余村,我不仅重新找到了自由创作的空间,更找到了文化的根。”陈喆认真地说道。他的话,用他身后的标语“在余村,重新定义青年”来概括最合适不过。
近年来,安吉县创新推出“全球合伙人”“大自然工位”“数字游民”等新模式,吸引一批可远程办公的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入乡。其中,安吉余村已推出“大自然工位”500个。新经济、新业态在安吉乡村蓬勃兴起。
“流量密码”之下,如何接续发力
趁着晴好天气,记者来到位于安吉县孝丰镇夏阳村的小杭坑露营基地。山坳中大大小小的帐篷是夏阳村的“流量密码”。
在2020年以前,夏阳村发展较慢。彼时正值该村“两委”换届,鲍鑫、黎波、管仁军、晏龙佩纷纷从大城市回到家乡,与熟悉村情的网格员鲍淑颖一起组成了平均年龄只有30周岁的全市最年轻的村班子,共谋家乡发展大计。“乡村振兴需要有情怀、有胆识、有创新力的年轻力量。”安吉县孝丰镇党委委员邵金英评价道。
“依托安吉的绿水青山资源,我们抓住了‘露营热’的第一个风口期,把人流吸引到夏阳这座大山深处的小村庄里。”满目皆绿中,鲍鑫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起初我们对露营并不了解,大家就从扎帐篷、开摆渡车学起,我还自己运营了名为‘小杭坑掌柜’的小红书账号,与粉丝分享基地建设的日常,慢慢积攒了人气。等到基地正式开放运营,人流一下子就涌过来,小杭坑真的火了!”
从小杭坑到如今10个各具特色的露营营地,年轻的村班子为村庄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业态,让夏阳村焕发了新活力。2023年,全村旅游收入突破1200万元,直接带动村民户均增收1.8万元。“只要能够挖掘乡村特色,乡村就不缺吸引力和关注度。当前,我们想把流量带来的‘爆红’变成‘长红’,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我们已注册了‘小杭坑’商标,计划打造滑板、飞盘等小众运动场地及赛事,开发徒步、骑行路线等。”鲍鑫说,夏阳村还将与斯凯奇等10多个国际知名户外品牌展开合作,围绕露营开展游学、亲子、骑行等业态,为村民增收致富创造更多“金饭碗”。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副主任祝立雄说:“青年入乡,不断推进乡村资源创造性转化、乡村经济创新性发展,与乡村振兴实现了双向互促。”他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搭建好青年入乡发展平台、优化乡村营商环境。
“安吉县将加快建设乡村工位、乡村剧院等配套矩阵,打造‘青年驿站’等短期居住服务阵地,做强青年玩乐四季特色,全面构建以‘Z世代’为核心的时尚业态、社交娱乐等特色化乡村新场景。同时,加快推动‘两山’未来科技城建设,打造乡村青年人才社区,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园,加速呈现青年集聚型乡村群落。”安吉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将以青年人才创新催生美丽乡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全面打响“乡村创业首选地”品牌,全力打造青年入乡发展全国县域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