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各美其美的共富之花
从浙北平原到浙南山区,从浙东海岛到浙西峡谷,浙江的1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类型和特点各不相同,在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上也是“各显神通”。
与大多数海岛渔村一样,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青龙村的村民靠水产养殖为生,但养虾是“靠天吃饭”的行当,多是“赚一年,亏一年,平一年”。2019年,村支书周友军参观了其他村改造完成的虾塘后,回家算了笔账:村里现有6个虾塘,如对虾塘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不仅能增加面积,承包费也能从每亩每年800元涨到3000元。周友军便向政府申报项目,带领大伙儿将虾塘“改头换面”。如今,村里虾塘面积已拓展至120亩,虾塘出租收入也从2019年的每年每亩800元提升至2023年的每年每亩4000元,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8万元收入,是过去虾塘出租收入的近6倍。
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河边村,如今和大港头村、堰头村共享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古堰画乡,也多了一群新的“常驻民”——慕名而来的画家和美术生,放弃城市工作前来开咖啡店的“新农人”,以及用手艺与世界沟通的非遗传承人等等。氤氲的水乡美景交融下,古堰画乡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长假期间丽水的“网红”旅游地。
温岭市滨海镇永进新村也探索出一条适宜自身发展的新路子。“永进新村通过土地治理、开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村里现有葡萄种植大户10户,种植面积120多亩,带动本村村民就业近百余人。”温岭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市里计划在滨海镇新建1200亩农业“标准地”,引进更多实力雄厚的经营主体入驻,为村民在家门口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些村庄成为浙江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诠释,不仅在环境整治、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为周边村庄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范例。
相信,在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加快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的赶考之路上,之江大地关于乡村振兴的新故事将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