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1 2024-03-021 2024年03月02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1版:要闻

村庄蝶变记

——从农村固定观察点看浙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记者 沈璐兰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杭州市临安区高虹镇龙上村,小溪穿林而过,山间散布着精美小木屋,空气格外清新。难以想象,如今游客往来熙攘的龙上村,以前曾是一个“空心村”。

  龙上村的蝶变源自“千万工程”的实施。作为我省10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龙上村已持续开展农村经济社会调查38年,不仅记录了自身的发展轨迹,而且成为浙江实施“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日前,记者走访了我省多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在一幅幅和美乡村新图景中,寻找浙江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听:绿色发展的拔节之声

  龙上村地处浙西北的天目山东麓,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2017年,区里整合龙上、石门、大山3个村的自然资源,打造‘龙门秘境’村落景区。自景区运营以来,村里人气越来越旺。”龙上村党支部书记罗安洲说,如今“龙门秘境”村落景区已成为攀岩和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累计接待游客208.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30万元。

  村落景区的成功运营,让小山村里的每一个人都嗅到了绿水青山蕴藏的商机,大家纷纷利用自家农房办起乡村民宿。如今,该村已有中高端民宿27家。农创客盛一平将自家老宅改造成了集休闲、观光、住宿、餐饮、露营于一体的“村上春花”乡村民宿,今年春节期间,“村上春花”10个房间早早被订满,每个房间的价格在300—800元不等。“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游客过来玩很方便,加上我家位置好,大伙儿争相来体验山间生活,客源越来越广,今年争取营业收入实现翻番。”盛一平信心十足地说。

  越来越旺的人气,激活了龙上村的集体经济。“村里闲置房收购再租赁和村集体征收土地,带来租金收入42万元。去年,村里还举办了全省第四届水上抱石精英挑战赛等多项赛事,带来收益22万余元。另外,还有民宿投资收益8.5万元、老电站分红1.2万元等。”说起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龙上村调查员盛红梅高兴得合不拢嘴,她说,仅从全村记账户来看,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2003年的7778元增加到去年的5.8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更是从2003年的几乎空白提高到2023年的突破百万元。

  看:城乡融合的崭新图景

  龙年新春,记者走进位于城郊接合部的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永丰村金和苑小区,只见房屋整齐划一,景观绿化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都贴着红对联,挂着红灯笼,一派喜气洋洋。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这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永丰村村民在“新家”过的第二个春节。“搬到新村后,我骑电瓶车到镇上只要十来分钟,小病小痛在家门口的卫生服务站就能看,生活真方便!”75岁的邹卯发对政府拆迁安置工作连连称赞。

  “通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宅基地盘活利用,永丰村不仅整治出美丽环境,更唤醒了沉睡的‘金土地’,为产业发展腾挪出更大空间。以南浔菱湖永丰村现代渔业园区为例,园区内现有养殖户30余家,总规模达1030亩,建成后已累计带动村集体增收340万元。”菱湖镇副镇长沈峰勇介绍。

  永丰村,只是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记者走访多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发现,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位于宁波市鄞州区近郊的庙堰村,整村搬迁后,陆续建起了工厂、大型购物中心、住宅小区等,村民直呼:“在村里生活跟在城里没两样”。再如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余北村实行组团式网格化管理,组建幸福“五金”志愿服务团队,为村民排忧解难……

  近年来,我省以“城乡一盘棋”理念,加快梳理和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堵点,推动城镇优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新时代“田园梦”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