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美丽乡村 A08 2024-01-271 2024年01月27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8版:美丽乡村

三门曼岙村:从穷山村蝶变为“童话村”

  三门县沙柳街道曼岙村,曾经是许多人都往外走的穷山村;如今却凭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缤纷多彩的墙绘,成为远近闻名的“童话村”,游客争相涌入拍照休闲。

  新年伊始,笔者驱车来到曼岙村,呈现在眼前的是“村美、水清、树绿”欣欣向荣的和美乡村景象:道路两侧,青砖堆砌的绿色景观带生机盎然,粉色花卉沿路绽放;大气简洁的牌坊、水墨风格的文化长廊、整齐簇新的洋房、花团锦簇的美丽庭院、色彩斑斓的经典壁画、风景秀丽的公园……

  环境美 游客来

  走进曼岙村,干净整洁的村庄让人惊叹不已;房前屋后堆放整齐,清洁干净,还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五颜六色;地面上瓜皮纸屑无迹可寻,即便是垃圾分类站里的垃圾桶,也整洁如新。

  这一幅美丽乡村的景象,源自于曼岙村村民发起的一次次“美丽革命”。

  曼岙村共有255户818人,位于沙柳街道东南方向笔架山脚,是典型的“半工乡村”。村里青年人大多外出工作,中老年人在家从事种养业,虽是坐落于山水环抱间,但过去村里道路狭小,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房屋破旧,处处透着落后小山村的模样。

  近年来,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该村抢抓机遇,打响“颜值”革命,开启村容村貌美丽“蝶变”,一跃成为全县美丽村庄的排头兵。

  “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我们要抢抓机遇。”曼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俞圣国在一次村“两委”会上说。

  2013年起,曼岙村“两委”经过反复研究,痛下决心,开启了“美丽革命”,拆旧房,建新居,清垃圾,改陋习,美庭院……

  俞圣国回忆,2015年,曼岙村“美丽乡村”精品村验收之前几个月,村里房前屋后还是脏、乱、差的老样子,不少村民存在抵触心理。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为此,曼岙村开展“垃圾革命”,充分发挥村干部、党员的作用,带领村里积极性高的50多位村民,起早贪黑,在半个月时间里,义务清理了积年已久的垃圾和臭水沟。

  党员干部示范带头,逐渐改变村民“不差一片橘子皮”的旧观念以及随意丢弃垃圾的坏习惯,大家自觉维护起身边这份美好,让美丽整洁的环境在曼岙村成为常态。

  “垃圾革命”之后,曼岙村又掀起了一场“庭院革命”。三门县有关部门与曼岙村农户对接庭院建设,提升村庄“颜值”。半圆形花坛花卉争艳、木质秋千别有风情……村民周连珠的“农憩苑”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她家的庭院在村第二届美丽庭院创意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如果有门槛,估计门槛也要被踏破了。”周连珠一脸自豪地说。

  这场美丽“蝶变”,让曼岙村成为三门县有名的“明星村”,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早就听三门的朋友说过曼岙风景独特,庭院、壁画别具一格,大人小孩都能寻到乐趣,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游客郑芳心满意足地说,他们一行10多人从邻县赶来,就为一睹“浪漫曼岙”的风采。

  “色彩斑斓的经典壁画,创意十足的美丽庭院,让我们这个笔架山下的小村子火了起来!”看着如今风景如画的村庄里游客如织,俞圣国喜上心头。

  产业兴 村民富

  一直以来,水产养殖、枇杷种植是曼岙村的主导产业,全村共有枇杷林地800多亩,青蟹、小白虾、泥蛤、缢蛏等海产品养殖面积800多亩。

  由于产业相对单一、品牌不响等因素,村民增收之路逐渐陷入“瓶颈”,品质不差,但价格卖不高。

  为此,曼岙村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白枇杷高效优质高产种植技术。同时,村里成立三门县曼岙白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全村枇杷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营销,打响曼岙白枇杷的品牌和知名度。

  每年5月枇杷收获季节,村里举办枇杷节,推介当地农产品,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客商前来购买。游玩的同时,也将村里的枇杷、枇杷花、枇杷膏等农副产品带走,为村里每年带来300多万元的收入,打响了村庄的名气,也鼓了村民的腰包。

  同时,曼岙村还巧借建设美丽乡村的东风,发展乡村旅游业,打开一条新的致富路。

  曼岙村除了美丽庭院建设,数码广场、文化礼堂、紫山公园等惠民项目都已落地完成。

  近年来,曼岙村重点结合笔架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保留特色旧民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俞圣国透露,不少投资者与他们联系,要投资民宿。“只要把村里搞美了,人气带旺了,老百姓致富了,外出的村民也就愿意回来。”

  游笔架山、吃海鲜、摘枇杷、住民宿……配套设施的建设结合村里原有的种植、养殖产业优势,曼岙村正不断完善软硬件环境,精心设计旅游线路,以“美丽”换经济,逐步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实现致富梦。

  眼下的曼岙村,正投身于“海上大花园”建设,打造“中国美丽渔村”,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为打响“鲜甜三门”名号助力。朱曙光 王泊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