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创业 A07 2024-01-271 2024年01月27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7版:创业

做精柑橘品质,拓展网络销售,发展观光农业……

夏益龙:让深山柑橘甜“出圈”

夏益龙在果园。

  站在临海市邵家渡街道岭上自然村的山大王柑橘种植基地里,橘农夏益龙的脸上溢满着笑容,他说:“今年的橘子品质特别好,果型好看,果肉细嫩,甜度也高,卖出了好价钱。”

  科学种植 做精品质

  今年35岁的夏益龙,父亲是临海市涌泉镇的一名老橘农。

  2010年,夏益龙从一家汽车销售公司辞职后,回到家乡跟着父亲系统地学习柑橘种植技术,开启自己的甜蜜事业。

  “这500亩高山橘园采光充足、水质优良、空气清新,是适合柑橘生长的好地方。”很快,他便相中了邵家渡街道海拔170米山上的岭上自然村柑橘种植基地。

  但那时,山头上只有1000多棵橘树,由于产量低,品质也不太好,再加上交通不便,橘子卖不了几个钱,农户们也不把橘子当回事。

  夏益龙却一头扎进这座大山,在橘园边搭起了两间小房子,开始与这片橘园为伴。

  “要想提高橘子的效益,关键还是要提高柑橘品质。”2014年开始,他和妻子到全国各地的农业基地,学习最前沿的柑橘种植技术,并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柑橘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研发先进育橘技术。街道也定期开展“柑橘技术红色流动大课堂”,组织农技专家“问诊把脉”,帮助做精橘子品质。

  引进“大分1号”“红美人”、葡萄柚等品种,把橘子的销售周期从3个月拉长到近8个月;在省柑橘研究所指导下建立的“柑橘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示范基地,通过物联网水、肥、药一体化控制系统,优质果率从原先的60%提升到85%以上;引入先进的柑橘分拣包装技术,挑拣包装效率提升200%……

  “年轻人的种植方式更加科学高效,现在基本上满山都是精品果,销路根本不用愁。”父亲夏积辉放心地将橘园的经营管理全部交给了儿子,自己则退居幕后。

  致富金果 助农增收

  “李总,1万公斤柑橘已经准备发车,采摘的过程也一并发到您微信上了……”夏益龙的销售方式也与众不同。

  作为年轻的果农,夏益龙不断尝试用新的方式去拓展销路,对品牌、包装进行升级,尝试让“山大王”蜜橘走进社区、商超,还在自媒体平台上当起“网红”进行吆喝。

  2014年,夏益龙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党建+电商”发展模式,建立了稳定的电商销售渠道,年销售柑橘超75万公斤,使来自小山村的蜜橘顺利销往全国28个省(区、市)、240座城市,直接带动周边村约2000亩柑橘生产销售。

  如今,当地的柑橘价格从每公斤几毛钱涨到了每公斤八九元,帮助农户增收约800万元。

  文旅融合 跨界发展

  岭上自然村群山环抱,风景优美。如今,夏益龙着手开发观光农业,要让这座寂静的山村焕发新的生机。

  “我自己的500亩柑橘种植基地,加上农户2000亩山地,我想依托临海5A级景区丰厚文化底蕴和旺盛客流量,打造一个集柑橘文旅生态体验于一体的品橘村。”这是夏益龙关于“共享农庄”的创业理念。

  2019年,夏益龙有过一次成功“试水”:在临海市文联、临海市农业农村局和临海市诗词楹联学会的支持下,举办了临海蜜橘“山大王”杯全国征诗大赛,来自海内外的诗词爱好者共投来2万余首诗词,成为临海蜜橘宝贵的文化财富。

  说话间,夏益龙给笔者递来一瓶刚开发出来的橘子味汽水,一打开,满满的橘子香味,喝一口,满嘴清香,甜而不腻。

  当前,夏益龙注册了“品橘村”系列商标,以“游千山万水,观万千风光,品高山农特”为主题,开始进行橘子汽水、橘花蜜、橘子酒等延伸产品研发销售,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发展观光采摘游产业、红色研学等活动,充分实现产业由点到链,资源由散到聚,形成产业壮大、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有机统一,让传统柑橘产业再次跑出致富“加速度”。

  “我想通过植入柑橘产业文化,开发柑橘深加工产品,推动整个村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破解当前柑橘产业发展瓶颈,形成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新态势、新优势。”夏益龙说。

  属于夏益龙的甜蜜故事,还刚刚开始。朱玲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