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田披新绿 增收添后劲
各地大力开展抛荒耕地和冬闲田综合整治利用攻坚行动
□本报记者 沈璐兰
隆冬时节,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田野上仍是一片绿意盎然,田间麦苗长势喜人。嘉兴市绿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强根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麦苗长势情况。“去年水稻收割后,我抓紧种下了1.5万亩小麦,等今年小麦收割后,秸秆可以还田,增加土壤肥力,一举多得。”在陈强根看来,选择稻麦轮作,增产增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冬闲田利用了起来。
“除推广稻麦轮作模式外,我市还在省级补贴的基础上叠加每亩220元的规模油菜种植补贴,提高种植户实行稻油轮作的积极性,并大力推广‘浙油50’等优良耐迟播品种和稻茬直播油菜全程机械栽培配套技术等,提高种植效益,让冬闲田变高效田。”嘉兴市农渔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张敏介绍。
荒地不荒,闲田不闲。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抛荒耕地和冬闲田综合整治利用攻坚行动方案》,明确到今年4月底,全省要完成抛荒耕地整治10万亩以上,改造农田基础设施30万亩以上,深耕深翻并落实早稻播种面积170万亩以上。眼下,各地正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靶向治理,让美丽田园成为浙江乡村一道靓丽风景。
“针对基础设施相对条件较差的耕地,由市里统一安排资金、采购种子,委托种粮大户及村集体组织种植油菜、豆类等旱地作物。像城南镇担屿涂围垦区,我们就委托种粮大户种植了4500亩油菜。”温岭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林文志告诉记者,目前,该市单季稻农田的农作物复种指数已达180%以上,现种植西兰花、叶芥菜等冬季蔬菜11.38万亩,蚕豌豆、马铃薯等春粮4.27万亩。
在庆元县屏都街道,“水稻—黑木耳”轮作种植模式一改过去冬季农闲时“农民不耕田,农机过冬眠”的情况,带来了良好效益。“每年水稻收割结束后,我就给农田铺上水稻秸秆,上面放置黑木耳菌棒,一亩地可放9000袋左右。木耳采收完,再还田种水稻。这样轮作下来,粮食亩均产量超500公斤。今年我种了3万袋黑木耳,估计产值能达到13万元以上。”屏都街道余村村农户许远财说道。
“我省耕地资源有限,推进抛荒耕地专项整治和冬闲田综合开发利用,对挖掘粮食增收潜力有重要作用。我们鼓励有能力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以及镇、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外出打工、家中无劳动力或异地搬迁不便耕种的田地利用起来,并采用稻稻、稻麦、稻油、稻菜等‘两熟制’,因地制宜发展稻稻麦、稻豆油等‘三熟制’,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正组织开展所辖区域耕地抛荒、冬闲田利用情况调查,将分类施策推进抛荒耕地和冬闲田综合整治利用。
“在政策端,将进一步优化完善粮油生产扶持政策,探索建立生产补贴与产量形成、耕种模式、抛荒地整治等相挂钩机制,建立种粮补贴正向激励和负面清单制度,鼓励各地加大对同一地块种植两季以上粮油作物的补贴力度。”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