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盐碱地
据报道,近期,舟山市集中垦造耕地岱山项目2500亩水稻迎来丰收,亩产350—400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长30%。这里的集中垦造耕地原来是岱西火箭盐场,也就是说,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粮田。
舟山群岛纯粹的粮田有限,但海涂盐碱地却不少,有约50万亩。这些盐碱地若都能变成良田,那么不但有利于海岛农民增收,也是拓展海岛农业综合开发的有效途径,更能改变海岛粮食自供不足的状况。
盐碱地是指含盐量超过0.1%的土壤,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显示,2019年底我国有盐碱地1.15亿亩,其中35.4%可改造利用。浙江有盐碱地135.07万亩。作为重要战略后备耕地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不少地方已在盐碱地开发利用上作出探索。
以我省象山为例,在道人山围垦区,规划改造围垦区的1.7万亩土地,正将其打造成一个成片农业产业园。该县的盐碱地,不但种水稻,而且种蔬菜、搞养殖,其中一种叫碱蓬的滩涂蔬菜,亩产可达1500公斤,每公斤售价在60元左右,高的近200元每公斤。温岭、玉环等地,在海边盐碱地上试种“海水稻”并取得成功,面积达3500多亩。玉环还在海涂盐碱地内连续多年成功种植水菱角,解决了海涂盐碱地种植淡水水生蔬菜这一世界性难题。
全国多地已有从事耐盐碱水稻研究的项目。相关专家曾对山东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选育的耐盐碱水稻品种进行了小面积测产验收,亩产分别达676.6公斤和694.5公斤。
盐碱地改造、开发,必须借助科研力量。当前,在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上,国内外已呈现出由“改良土壤适应植物”向“选育植物适应土壤”转变、由注重经济效益向生态优先和高质利用转变等新趋势。同时,也面临分类分级利用核心技术缺乏、绿色智能高效生态模式不足、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瞄准耐盐碱作物发掘利用、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生态化利用,全方位挖掘盐碱地农业生产潜力。
同时,政府部门需要持续加大投入,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涉及区域资源、技术装备、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规划指导。不妨以“大食物观”为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适当放宽盐碱地开发利用途径,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发展平台,推进盐碱地特色产业培育与资源价值提升。
盐碱地开发利用,窗口已经打开,空间显然广阔,战略意义极大,就看我们如何更大作为。
姜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