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农创客 A07 2023-09-021 2023年09月02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7版:农创客

文章导航

叶宁:让“海上鲜”鲜天下

  □本报记者 李曜清 张雅萌

  编者按

  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有志青年投身农村创业,在广袤田野追逐梦想。如今,我省已有5.2万余名农创客扎根乡村。到2025年,我省将培育农创客10万名,辐射带动农民超百万。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是农村创业创新的引领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助推器”。

  本报策划推出“筑梦乡村 农创未来”农创客典型报道,讲述他们的乡村创业故事。

  【人物名片】

  叶宁,1987年生,2011年硕士毕业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2015年创办宁波海上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上鲜”),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专家、省党代表、团省委常委、浙江科技学院教授、宁波市奉化区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先后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新锐浙商、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他创办的“海上鲜”已成为国内领先的一站式数字渔业综合服务提供商。

  和叶宁约在一个午后。坐在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数字海洋(渔业)产业园大楼十五层会议室里,记者看着眼前的叶宁有着和年龄不符的成熟。一头短发,穿着深蓝色的“海上鲜”工作短袖,看上去十分干练。虽然话不多,但言谈间却透露着一股子韧劲。他告诉记者,正是凭着这股子韧劲,才让他从当年那个懵懂少年,走出浙东小城,远渡重洋求学,回国后投身“三农”蓝海,创办了“海上鲜”。

  求学欧洲 初次“下海”

  叶宁出生在余姚市区,一个靠海却又不能经常看到海的地方。他说,小时候虽然不常看到海,却总是对大海莫名向往。

  高考那年,叶宁选择了中德合作办学的浙江科技学院,正是这一选择,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2007年夏天,叶宁怀揣梦想,来到德国,正式开始了留学生活。“这段时间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经历,锻炼了我独立、坚毅的能力。”叶宁说。

  在研究生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叶宁先后在德国N-Transfer研究所和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德国大陆集团实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国内有人在欧洲采购再生塑料,运回国加工并靠此赚钱。叶宁心想,此刻他人就在欧洲,为什么不干一票呢。

  说干就干,很快他就在德国联系到了卖家,在国内也对接上了买家,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那个时候人年轻,也单纯,认为世界很美好。”叶宁说,此前每次发货装柜的时候,他都会亲自赶到发货工厂,现场监柜,确认无误。

  “大家都知道欧洲的交通费用蛮贵的,去外地监装来回一趟,花费不小。”叶宁说,“我就想着省点路费,有次现场监柜没去,结果出事了。”

  卖家看他没到现场监柜,把原本装在货柜里的再生塑料替换成了不值钱的其他物料。这一次,让叶宁损失40多万元。

  吸取教训后,叶宁重振旗鼓。“我向中国同学借了些钱,凑了一笔启动资金,再次做起了原来的生意,8个月后,还清了所有欠款。”

  看似云淡风轻,但叶宁坦言,这8个月让他毕生难忘。“当时一面要在公司实习,因为要尽快完成毕业论文,一面还要顶住压力料理生意。”

  然而,命运之神还是眷顾了叶宁,在他的坚持下,实习的工作没有耽搁,生意也没耽误,还清了借款,毕业论文还获得了高分。

  海归青年 触网卖鱼

  2012年,叶宁结束了在德国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正式回国。

  在德国的四年多里,他获得了硕士学位和海外工作经历,还积攒了一笔不小的创业资金。

  回国初期,叶宁靠着之前在德国积攒的稳定的供应渠道,塑料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但那几年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大潮,终究还是让他坐不住了。

  “我偶然间发现,渔民们每次出海捕鱼都要半个月以上,茫茫大海上没有网络信号,海事卫星电话又很贵,如果海上有互联网就好了。”想到这里,叶宁眼前一亮。他发挥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历时一年,开发出“海上WiFi”通信终端和APP。“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渔民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和岸上的家人、朋友联系,而且资费十分便宜。”叶宁说。

  在2014年的宁波鼓楼人才峰会上,叶宁的这个项目被奉化创投基金相中,次年就获得500万元的投资。2015年2月,叶宁在奉化正式成立了宁波海上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当年4月,“海上WiFi”开始在宁波的一些渔船上批量安装,岸上版和渔船版APP正式上线。

  在解决渔民出海捕鱼的通讯难题后,叶宁还发现传统鱼货交易存在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中间环节多等诸多弊端。“如果鱼货交易能实现‘互联网+’,会发生什么?”叶宁的团队经过调研发现,当时全国约有104万艘渔船从事海上作业,全年海鲜交易额在3000亿左右,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当年11月,“海上鲜”海鲜B2B交易平台正式上线。“用互联网链接海产品捕捞、销售全过程,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和时间成本。”叶宁说,以交易环节为例,我们利用互联网开展海鲜交易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及大数据服务等。

  创业初期的艰辛不言而喻,那时的叶宁身兼老板、司机、销售、技术员等多重身份,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白天谈业务,处理各种事情,晚上要总结、复盘。经过日复一日的磨炼,一项项PPT上的设想落地成为了现实。”

  如今,“海上鲜”提供包括海上通讯、海鲜交易、供应链管理、海上智慧加油等在内的全链条服务,搭建了冷链溯源系统、鱼货评估体系、鱼货价格指数数据库、供应链风控审核机制和区域型海上智慧加油服务平台。

  “海上鲜”团队已从当初的3人拓展到170余人,业务辐射沿海8个省份的40多个渔港站点、4万多艘渔船,吸引了多家上市公司、一线知名基金、国有资本投资入股。

  巨轮出海 未来无限

  如果把“海上鲜”比作一艘巨轮,叶宁就是这艘巨轮的掌舵人。

  “回首来时路,正是这股韧劲儿,让我坚持到现在。”叶宁动情地说。近年来,“海上鲜”以宁波为“母港”,始终紧紧聚焦智慧海洋和渔业,将“航行”版图从省内的宁波扩大到吉林珲春、山东威海、福建福州、广西北海等地的海洋经济数字化产业园区。

  珲春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处,渔业资源丰富。2019年以来,“海上鲜”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号召,在珲春市开设分公司。面对珲春水产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等问题,“海上鲜”借助互联网,提供供应链服务、跨境电商、海洋产业基金等多项帮扶措施,在企业缺乏信贷档案和抵押物的情况下,直接链接原料质押融资和基于成品订单的原材料代采业务,有效缓解了当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海上鲜”在珲春的渔业产业合作项目,成功入选国务院扶贫办“携手奔小康”的典型案例。

  “‘海上鲜’的成功在于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浪潮,抓住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利好。”叶宁说,“而创新始终是企业成功的灵魂。”

  正是立足于创新,让“海上鲜”能够聚焦行业发展短板,围绕渔民群众需求,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参与我国渔业信息化建设,以科技、服务、模式三大创新,引领传统渔业向数字渔业转型发展,推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为渔民增收,为水产企业减负。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叶宁带领“海上鲜”先后荣获2020“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第一名、2021第五届浙江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海上鲜”先后入选商务部全国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首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数字商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