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蒋相村:垃圾变肥料 玉米分外甜
裘一倩 徐燕
“尝尝看!种植过程中不施化肥,用的全是我们‘肥料银行’里堆的有机肥。玉米能直接生吃,口感像水果,格外甘甜鲜嫩!”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蒋相村党总支书记蒋婉芬走进玉米地,随手掰下一根玉米,三两下剥除苞叶后递给笔者。
7月6日一早,雨后的柯桥南部山区一片葱笼。蒋相村的青山绿水间,土地流转后的40亩高山水果玉米地里,一排排翠绿的玉米开始进入成熟期,“环肥研卉巾帼志愿服务队”的村嫂们正忙碌地穿梭。“销路不用愁,蒋相村的‘党建联建’结对单位订了一大批,剩下的,‘王坛有货’强村公司、柯桥区新供销供应链公司包销啦!”蒋婉芬开心地说。
蒋相村背靠大山,地处水源保护地核心区域,土地不少,但劳动力不多。去年以来,蒋相村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统一流转全村495亩耕地,依托良好的生态,引进蒋相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生态稻、水果玉米以及高山蔬菜。
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蒋相村扩建了堆肥房,扩大“肥料银行”规模。在玉米地一侧,有一个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的堆肥房。每天,村里的保洁员都会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厨余垃圾、菜叶果皮等易腐垃圾,运到堆肥房进行处理;高梁、玉米收割后的秸秆量更大,也会集中运到堆肥房切碎堆肥。
“你看,堆肥池里都有温度表,工作人员还会不时地洒水、翻肥,确保垃圾和秸秆均匀发酵。”蒋婉芬指着红色气孔砖砌成的堆肥池介绍道,“经过三个月时间的发酵,这些垃圾就会变成有机肥,供给蔬菜、水果基地,效果不错。”
蒋婉芬粗略算了一下,“吃进垃圾,吐出肥料”的堆肥房每3个月至少能出产0.8吨有机肥,可基本满足40亩高山玉米地的施肥需要。“一方面,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节省了山区村外运垃圾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节省了玉米地的施肥成本,每亩地至少能省500元。在流转的土地上,村民既能坐收租金,又能在‘家门口’打工。”
当天中午,蒋相村玉米地里掰下的第一批高山甜玉米共750公斤,被做成玉米排骨汤摆到了轻纺城集团公司的食堂餐桌上,玉米秸秆则运入堆肥房,进入下一轮生态循环。
蒋相村已被列入全省首批低(零)碳试点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也突破100万元。
裘一倩 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