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冷”设施助力农业“热”起来
杨怡
□本报记者 杨怡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古时候,唐玄宗为满足杨贵妃的口腹之欲,可谓不惜代价。如今,随着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的建设和应用,时空对新鲜果蔬的消费限制已大为降低。
浙江素来是鲜活农产品生产大省,其中75%的水果、70%的蔬菜、95%的肉蛋奶和90%的水产品需要低温处理。加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农产品错峰上市,提高经营主体议价能力和农产品抗风险能力,而且在延长农业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城乡应急保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测算,使用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可将应季蔬菜存储期延长5个月左右,水果存储期限延长6个月左右,中药材、菌类等可常年存储。
近几年,随着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我省建设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的步伐明显加快。2021年,我省在慈溪等4个县(市、区)实施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整县推进项目。去年,又在安吉、平湖、江山等8个县(市、区)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推进试点,旨在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前一公里”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省共有产地冷库保鲜设施2008个,总库容610万立方米,其中22%位于田间地头,与2019年相比,果蔬、肉类、水产冷链物流率均有所提升,基本满足了产地部分农产品的冷藏保鲜需求。
但总体而言,我省在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上,依然存在设施设备总量偏低、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不健全等问题。为补足短板,今年3月,我省印发了《浙江省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规划》。根据《规划》,今后5年,我省将投资超70亿元,重点面向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肉类、奶类、水产品等8大类农产品,开展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同时加强产地冷链物流服务、标准、科技、人才、数字等五大支撑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我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水平。
在建设布局上,重点围绕我省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有的城乡冷链物流通道节点,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百千”工程。所谓“百千”工程,即“百”个中心,“千”个设施。按照区位优势突出、服务功能衔接的要求,布局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100个,新增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00个,对现有的城乡冷链物流通道节点作重要补充,重点增强商品化处理、田头市场、冷藏保鲜、集散分销等综合服务能力,建强产地冷链物流田间节点、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前一公里”,逐步形成“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冷链集散中心+冷链物流基地+社区配送网点”四级农产品冷链物流功能布局体系。
眼下,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品质消费、品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拉动多元化、标准化、个性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刚性增长,倒逼生鲜农产品供给从传统流通模式向现代冷链物流模式发展,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提高供给水平、适配新型消费、加快规模扩张创造了广阔的市场。
各地要坚持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分类指导,数字赋能、绿色高效,联农带农、共同富裕的原则,围绕补短板、减损失、提品质、增效益,优化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布局,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健全市场运行机制,推动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能力显著增强、产后损耗显著下降、产销对接更加顺畅,为全面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