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家庭农场长出共富“地瓜”藤蔓
李曜清
□本报记者 李曜清
“我们不光在余姚当地种,还把西兰花种到了江苏徐州和内蒙古乌兰察布!”记者日前见到余姚市绿野果蔬农场负责人秦伟杰时,他一脸自豪地向记者“炫耀”道,“三个地方的西兰花基地面积加起来有6000多亩,去年总产量达1.1万余吨,年销售额超过5500万元。”
走出去,是挑战更是机遇。
“谁都喜欢待在本地谋生,去那么远的陌生地方总觉得不方便。”秦伟杰坦言,当初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但考虑到本地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紧缺、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不得不“走出去”开辟新的天地。
“以乌兰察布为例,到了那边才发现当地自然条件很好,非常适合西兰花种植,而且人工、土地成本比沿海地区低。还可利用西兰花上市季节差,将产品运到宁波、杭州等地销售,有效保障本地秋天淡季蔬菜供应。”秦伟杰告诉记者。
与秦伟杰一样,余姚人张炳焕也决定“走出去”一搏。今年开春后,他和合作伙伴商定一起去重庆种蟠桃。张炳焕家的山路十八湾果园农场,在余姚小有名气,出产的蟠桃按个卖,最好的精品蟠桃一个可卖出30元,且供不应求。“眼下3000多棵桃树苗已经育成,下半年将起运重庆。”张炳焕告诉记者,“把我们浙江的优质种苗、技术带到那边去,让更多人吃上我们生产的又甜又大的蟠桃。”
炎炎夏日,热浪滚滚,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的林惠家庭农场里仍是一派繁忙景象,老板娘吴惠芬正带着工人们采摘农场的“拳头”产品——精品番茄。她告诉记者,农场种了番茄、樱桃、葡萄、黄瓜等各类新鲜蔬菜瓜果,“但本地农场出产的只是‘毛毛雨’,我们在山东寿光还有1000多亩蔬菜基地呢。”吴惠芬笑着说,在寿光,他们采用订单模式,按照时令季节和市场需求向当地农户统一下单,农户根据订单种植青瓜、辣椒、西葫芦、胡萝卜等蔬菜,蔬菜采收后,由农场统一收购运回宁波市场。“一年365天,每天都有几辆大卡车从山东开过来,日均运送9吨左右的新鲜蔬菜。”吴惠芬介绍说。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在农业产业振兴的核心地位。从宁波的实践来看,家庭农场就像是一股涓涓细流,当它们汇流在一起后,就形成了助力‘三农’领域发展“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的强大动力。不少家庭农场还在当地积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共富‘引擎’。”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记者从宁波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宁波市家庭农场数量已达1.53余万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232家。
“我们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为契机,全面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同时,进一步推进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向经营主体倾斜,构建多方位的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健全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引导家庭农场长出更多共富‘地瓜’藤蔓,发挥更强的共富带动作用。”宁波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