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我省有7个农作物品种入选
蔡芸菲
眼下,正是春备耕生产时节,为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帮助指导农民科学选种、正确用种,近日,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重点推介10种农作物、241个优良品种,旨在加快推广应用步伐,促进大面积生产单产水平提升。我省共有7个品种入选,包括“中嘉早17”“中早39”“甬优1540”“华浙优210”“中浙优H7”等5个水稻品种、1个油菜品种“浙油50”和1个大白菜品种“早熟5号”,涉及骨干型、成长型、苗头型等三种类型。
该目录从当前农业生产紧迫需求出发,聚焦“米袋子”(水稻、小麦、玉米)、“油瓶子”(大豆、油菜、花生)、“菜篮子”(马铃薯、大白菜、结球甘蓝)及重要战略农产品(棉花),按照品种推广应用规律,将推广品种划分为骨干型、成长型、苗头型和特专型等四种类型,推出较为完整、递次推进的品种推广梯队,引导推动品种更新换代。其中,骨干型品种是审定(登记)推广5年以上,主要粮棉油品种在适宜生态区连续3年推广面积进入前10位,重点蔬菜品种连续3年推广面积进入全国前5位;成长型品种是审定(登记)推广3年以上,在国家核心展示基地或省级展示评价中表现突出,推广面积上升快,在适宜生态区(粮棉油)或全国(重点蔬菜)推广面积进入前30位,有望成长为骨干型的品种;苗头型品种是审定(登记)推广在3年内,产量、抗性、品质均表现较好,综合性状优良,在国家核心展示基地或省级展示评价中表现优异,市场潜力较大,阵型企业或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计划主推,有望进一步成为成长型和骨干型的品种;特专型品种是新近审定(登记)、符合多元化市场消费需求、能显著提高土地、肥水、光温等资源利用率的特色、专用型优良新品种,或在产量、抗性、品质、生育期、适宜机械化、适宜新型农作制度(如再生稻、带状复合种植)等方面有突破和质的提升的品种。
此次共推介水稻品种36个、小麦品种29个、玉米品种32个、大豆品种22个、油菜品种26个、花生品种22个、棉花品种13个、马铃薯品种20个、大白菜品种21个、结球甘蓝品种20个,涉及骨干型品种80个、成长型品种66个、苗头型品种64个、特专型品种31个。据介绍,定期编制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旨在帮助指导农民科学选种、正确用种,强化品种推广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推动品种更新换代。
我省入选的这些品种在推广面积、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表现都十分突出。其中,水稻骨干型品种“中嘉早17”于2008年通过省审定,2010年被确认为超级稻品种,是近30年来全国唯一年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早稻品种。水稻成长型品种“甬优1540”于2014年通过省审定,次年通过国家审定,2018年被认定为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2022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粮油生产主导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突破200万亩。油菜骨干型品种“浙油50”含油量高达50%,是我省唯一一个通过长江上游、中下游区域双国审品种,2015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近年来,我省锚定现代种业强省和特色品种大省目标,先后出台了《浙江省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意见,持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品种创新与推广机制,育种创新推广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严格品种管理,推进优良品种选育。修订完善稻和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优化审定指标,引导科研育种单位加快选育符合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宜机品种。2022年审(认)定、登记品种157个,育成的超级稻品种数量累计达23个,占全国17.3%。籼粳杂交超级稻“甬优1540”等新品种的生产性能、产量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省自主选育的“台绿”系列等西兰花品种已打破国外垄断。二是创新攻关机制,打造育种创新“浙江样板”。制定省级育种攻关方案,牵头实施西兰花、茶树2个国家育种联合攻关项目,建立西甜瓜、油菜、鲜食玉米、青梗菜4个省级创新平台,构建基于DNA指纹图谱的育种资源共享和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三是健全展示示范网络,强化新品种展示推广。以萧山瓜菜、东阳玉米、嵊州水稻、温州花椰菜、苍南番茄和莲都水稻等国家和省级展示示范基地为重点,不断完善提升省、市、县三级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体系,连续成功举办浙江·长三角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浙江·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等,有力推动了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加快了种业振兴步伐,为我省稳粮增产保供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蔡芸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