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壮“筋骨” 饭碗端得稳
我省将为3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强筋健骨”
![]() |
义乌对粮食功能区内的田块进行整治 |
![]() |
长兴县粮食功能区内建成的生态沟渠 |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2023年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绿色农田)项目名单,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绿色农田)项目等28个项目被列入建设计划,共计改造提升6.88万亩农田。由此我省拉开了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序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生产功能区是我省粮食生产的主平台、主阵地。我省将围绕“田、土、水、路、电、技、管、服”等8个方面,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改造提升内容,全面改善粮食生产功能区生产条件,增强产出能力,把粮食生产功能区改造建设成为稳产高产的核心区。
5年将改造提升300万亩农田
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财政厅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改造提升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在2023年至2027年的5年内,将改造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300万亩以上,区域内全面建成设施完善、土壤肥沃、技术先进、机制健全的高标准农田,着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有机套合,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
近年来,全省各地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部分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不足、产出能力不强等问题。
为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生产功能区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意见》提出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按照扩面提质、吨粮标准、分类扶持、建管并重的要求,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长效管护,切实改善粮食生产功能区生产条件。
全面推进农田“强筋健骨”
农田如何实现“筋强骨壮身子好”?《意见》明确,要围绕“田、土、水、路、电、技、管、服”等8个方面,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改造提升内容。
一是改造农田基础设施。根据区域地形地貌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立地条件、田块面积等状况,有序调整田块大小(小并大)、形状,控制田面高差,提高田块归并程度,实现耕作田块相对集中、田面平整。改造后田块土体中无明显粘盘层、砂砾层等障碍因子;根据灌溉规模、地形条件等因素,全面建设和改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灌排能力。因缺补缺配套建设输配水渠道、排水沟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因地制宜选择渠道衬砌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微灌等节水灌溉形式,完善农田灌溉排水设施。按照生产作业需要和农业机械化要求,优化田间道路布局,田间道路通达度平原区达到100%、丘陵山区达到90%以上。加强宜机化改造,配套建设桥涵、农机下田坡道、错车道和末端调头点等附属设施,有效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有序布设农用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更好推进农田生产作业和管理服务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二是提升农田质量。根据田块土壤肥力、耕地质量状况,实施土壤健康行动,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针对性推广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等综合技术,推行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和土壤调节剂等措施,培育肥沃健康土壤,提升耕地基础地力。改造后农田耕作层满足水稻等重要农作物种植要求,土体内无明显障碍因子,土壤养分含量相对平衡,平均耕地质量等级达到3.73等以上。
三是推行先进适用技术。粮食生产功能区内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基本普及,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8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全面推行稻麦、双季稻等粮食多熟制,复种指数达到150%以上。
四是健全经营服务机制。推行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土地集中流转,积极培育种粮大户、规范性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开展水稻育秧、稻谷烘干、农机服务等生产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培育粮食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行统一机械作业、育供秧、植保、烘干等服务,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扩大服务覆盖面,开展代耕、代种、代管等社会化服务。
五是严格种粮属性。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用途管制,确保种粮属性,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严格制止“非农化”“非粮化”,坚决遏止耕地抛荒;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推行田长制,明确管护责任人,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健全举报、巡查、监测、执法相结合的监管机制。迭代升维“浙农田”场景应用,推进全省农田实时动态监管。
每亩补助最高不超3000元
那么,如何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改造提升计划顺利完成?《意见》提出,要加强政策扶持,按照分类管理、差别扶持的原则,省级以上财政对符合条件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改造提升项目,按项目核定投资标准,分类分档给予资金补助,最高不超过3000元/亩;适当对山区26县和海岛地区予以倾斜支持,补助比例最高不超过70%。
粮食生产功能区改造提升项目建设期为1—2年。要加强项目建设质量管理,合理规划建设布局,科学设计建设内容,统一组织项目实施;加强项目日常监管和跟踪指导,完善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工作,提升建设成效。 本报记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