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甜蜜事业”到“共富产业”
——我省推进葡萄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纪实
潘晴
![]() |
实现智慧化生产的浦江十里阳光葡萄园一角。 |
![]() |
□本报记者 潘晴
一株葡萄树最多能长多少串葡萄?前不久,安吉青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单株葡萄树挂果1140串,创造了“浙江农业之最”单株结果最多的葡萄纪录。
优良品种“夏黑”、大树型栽培方式和良好的田间管理技术……成就了其“葡萄王”的美名,也成为我省推进葡萄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的一个缩影。
葡萄是我省第三大水果产业,常年投产面积约50万亩。我省规模化种植葡萄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品种改良到“百种”争艳,从增量到提质,从传统种植到数字赋能……如今,葡萄已成为我省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甜蜜事业”也变身为“共富产业”。
新老共舞,百种葡萄尽争艳
眼下正是中迟熟葡萄大量上市季节。水果市场里,各种五颜六色的葡萄琳琅满目,红的、紫的、绿的、黑的,常常让顾客傻傻分不清,不知选购哪个好。
“目前,我省各地种植的葡萄品种有上百个,基本上分为欧美种和欧亚种。欧美种的葡萄汁液多、口感柔软,如‘巨峰’‘夏黑’等。欧亚种的葡萄果肉紧实,口感和提子差不多,以‘阳光玫瑰’‘红地球’为代表。”省农技推广中心水果科葡萄专家周慧芬介绍。
对许多年轻一代的吃货来说,很难想象在上世纪80年代我省刚开始引种葡萄时,品种少得可怜,基本上只有“巨峰”“红富士”等少数几个品种。如今葡萄品种已是“五花八门”,不同熟期、颜色、口味的葡萄应有尽有。
饱满的颗粒、迷人的颜色、芬芳的香气、酸甜的味道……葡萄新品种“天工墨玉”每次出现在各种水果品鉴推介会上,总能获得消费者的广泛赞誉。作为一个早熟品种,“天工墨玉”色香味俱佳,是我省果品新品种选育“十三五”期间的重要成果之一。
“天工墨玉”是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吴江团队,历经十余年选育而成的葡萄新品种,最早每年5月就能成熟,而且品质优秀。目前,该品种已在全国推广近80万亩。除了“天工墨玉”外,吴江团队还培育成功“天工翠玉”“天工彩玉”“天工玫瑰”“天工玉液”“天工玉柱”等葡萄新品种。
吴江介绍,前几年,市场上很多葡萄品种都是从国外引进改良的,我们自己选育的葡萄品种不多。这几年,属于我省自己的品种逐渐多了起来。
好品种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立竿见影。三年前就引种“天工墨玉”的宁波镇海滴翠园农场的韩淑蛟说:“这个品种的葡萄产量、串形一年比一年好,而且熟期特别早,大棚种植时,五月初就成熟上市了,市场售价高,效益好!”
市场上品种多,农民选择的余地就大。有些地方因种植单一葡萄品种的农户多、面积大,便产生了规模效应。浦江就是其中之一。浦江早在1985年便开始种植“巨峰”葡萄,因浦江的土壤、水质、空气、光照等适合“巨峰”葡萄生长,使得其更具绿色安全、口感好、色泽佳、甜度高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历经30余年的不懈努力,浦江赢得了“中国巨峰葡萄之乡”的美誉。2021年,浦江葡萄种植面积达6.9万亩,产量约12.79万吨,产值达12.1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一半。
“今年‘巨峰’葡萄收益不错,每公斤收购价比去年高了4—5元。别人都在引种一些‘网红’葡萄品种,我们还是坚持种自己的特色品种。我们的‘巨峰’葡萄品质好,味道独一无二,销路不用愁。”浦江县横山村果农蒋根荣乐呵呵地说。
目前,我省葡萄品种繁多、类型齐全,本地葡萄的上市供应期可长达半年左右。从熟期看,早中晚品种均有,早熟的品种有“天工墨玉”“夏黑”等,一般在5、6月份上市;中熟品种有“藤稔”“巨峰”等,上市时间在6月底至7月初;而“美人指”“阳光玫瑰”“红地球”等晚熟品种,一般在7、8月份上市。
控产提质,果农增收有保障
8月23日上午,2022嘉兴葡萄擂台赛在王店镇天禾生态农场举行。来自嘉兴市的32家葡萄种植户携其精心培育的“阳光玫瑰”“浪漫红颜”和“巨峰”等产品前来参赛。最终产生5个金奖、10个优质奖。
省农业农村厅水果首席专家、省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孙钧是此次葡萄擂台赛的评委之一。据他介绍,这些参赛葡萄有着共同的特点:颗粒饱满、口感紧实、味道甘甜、水分充足,吃起来十分爽口。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甜蜜”比拼的背后,大有文章。孙钧说,每当葡萄上市季节,全省各地均会举行各种葡萄擂台赛,比技术、比品质,推动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
“品质是效益的保证,我们一直重视葡萄品质的提升。”海盐县农科所的陈哲介绍,“为了保证葡萄质量,我们制定了《海盐葡萄生产技术规范》等一系列地方标准和操作规程,创新推出‘阳光玫瑰’‘518’标准化生产,即亩产1800公斤、穗重0.9公斤、穗长18厘米、单果粒18克、糖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按该标准生产出来的‘阳光玫瑰’葡萄,外观美、口感佳,效益高。”
“提高品质,关键要控制产量。在栽培上,控制葡萄株数,葡萄获得的阳光、肥料就多了,品质也相应增加了。”海盐县佳佳乐家庭农场主钱国军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推行绿色防控、管道喷雾、水肥一体化等葡萄控产提质技术,葡萄的品质逐年提高。
因为质量好,今年海盐农户种植的“阳光玫瑰”价格坚挺。作为品质的坚守者,钱国军今年种的30亩“阳光玫瑰”,平均收购价达60元/公斤,比市场上普通“阳光玫瑰”的售价高出一倍多,亩均收益达8万元。
近年来,海盐县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目前,海盐县葡萄种植面积2万余亩,平均亩产值1.7万元,其中“阳光玫瑰”9000余亩,平均亩产值高达3.6万元。
“阳光玫瑰”是一个从国外引进的葡萄新品种,因其口感好、香味浓、味道甜,深受消费者宠爱。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阳光玫瑰”价格“大跳水”,在杭州果品市场上,“阳光玫瑰”零售价为每公斤25.6—71.8元,批发价最低跌至每公斤20元以内,与普通葡萄价格相差无几。
业内人士指出,“阳光玫瑰”跌价,很大原因是品质下降。由于种植效益好,这几年各地一哄而上,云南、四川、湖南、浙江等地均大面积种植。据统计,2021年,全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约31.21万亩,收获面积约20.42万亩,与2016年的10.01万亩相比,近5年种植面积增长21.2万亩,增幅达211.79%。
“消费者吃得多了,对品质要求也更高了。但随着推广面积的急剧上升,整体质量并没有同步提高,相反,一些种植户为了提前上市抢市场,在葡萄六七分熟时就采摘,有的甚至还没脱酸,一味追求效益而忽视质量。加上种植技术参差不一,葡萄品质因此下降。”孙钧说。
“我们一直引导果农在‘增量’的同时要‘提质’,走精品绿色发展道路。”周慧芬介绍,“控产是提高葡萄品质的关键,可通过培养标准树形、合理留枝、控制留果量等方式实现。一般欧美种葡萄亩产控制在1000—1250公斤,欧亚种控制在1000—1500公斤左右为佳。”
数字赋能,葡萄产业更甜蜜
这些年,在数字化改革的浪潮下,葡萄产业也乘着改革的春风,搭上了数字“快车”。通过数字赋能,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葡萄产业实现了“智慧”化生产。
“在葡萄园里,温湿度、光照强度、土壤酸碱值等影响葡萄生长的环境因素,均可以实时监测。一旦有异常,这套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就会‘报警’。不仅如此,它还能智能控制通风、保温、补光、消毒杀菌、灌溉施肥等。”日前,记者走进浦江县十里阳光果园,感受到浓浓的“数字氛围”。果园负责人何志刚告诉记者,这两年受疫情影响,人工作业经常“掉链子”,得益于智能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葡萄园的人工成本可降低90%以上,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像“十里阳光”这样的“智慧”果园在我省不是个例。随着数字化改革的全面推进,全省各地的葡萄园走上了“数字赋能”的提档升级之路。
8月5日,2022年浙江·浦江第十五届葡萄节在线上举行,浦江葡萄产业大脑“浦色萄香”同时上线运行。“该应用将葡萄生产、销售、品牌、惠农政策等产业公共服务集成‘一件事’,满足果农多方面需求。同时,还能帮助果农解决融资贷款、风险防控等难题,为果农保驾护航。”浦江县农业信息中心主任潘青仙告诉记者。
如果说“葡萄产业大脑”只是惠及浦江一方百姓,那么“浙农技”数字化应用,将给全省果农带来福音。省农技推广中心标准与体系科科长张林告诉记者,通过“浙农技”,全省广大葡萄种植户不仅可以了解相关产业政策、市场行情、防灾减灾知识等,还能获取更多的良种信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等,从而助推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