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产业 A07 2022-08-201 2022年08月20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7版:产业

耕海牧渔,守护“蓝色粮仓”

——我省推动海洋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杨怡

  作为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我省拥有近23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海洋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海洋渔业生产更是由来已久,捕捞海域逐渐从近海扩展至远洋。

  我省是全国海洋捕捞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海洋捕捞一直是我省沿海14万渔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省在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不断迈出新步伐,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省海洋捕捞产量近260万吨,渔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212亿元。

  开捕,让鲜蟹鱼虾装满仓

  8月1日中午12时,历时3个月的单船桁杆拖网(桁杆拖虾)、笼壶类、刺网和灯光围(敷)网类作业渔船结束伏休。全省首批解禁的10233艘渔船纷纷出海捕捞生产,沿海各地千舟竞发,热闹非凡。

  2日凌晨,象山石浦镇水产城码头就迎来了“第一网”海鲜上岸,沉静了3个多月的码头再度热闹起来。“‘小开渔’期间,我们一般选择在近海作业,晚上撒下第一网,天亮就可以收网,运回新鲜渔获物。”石浦镇渔民徐光南,是一位在海上打拼了30余年的“老渔民”,他表示,“小开渔”后,随着越来越多出海渔船满载而归,市民餐桌上的海鲜也越来越丰富。

  “浙岭渔69033”是一艘刺网类作业渔船,船老大陈存明告诉记者,“第一网打上来的海鲜有100多箱,以龙头鱼为主,还有些带鱼、鳗鱼、刀鱼、螃蟹之类的。”据他介绍,“小开渔”以来的这两周,他们整体渔获量还不错。“第一网的大丰收给今年的收成迎来了好头彩。”

  上周末,记者来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水产交易市场,梭子蟹、带鱼、鲳鱼、龙头鱼......来自东海的各类海鲜一字排开,不少市民正在仔细选购。

  “开渔后头两天,我就来买海鲜了,今年的梭子蟹品质好,肉很多,味道也蛮好,今天再来买点。”家住余杭区崇贤镇的徐阿姨一下子买了6只梭子蟹。她告诉记者,与开渔前相比,现在的海鲜价格略微便宜了一些,但比去年要贵点。

  岱山县是我省梭子蟹的重要原产地之一。今年,岱山县联合“叮咚买菜”打造了国内首个现代化“梭子蟹产地仓”。该产地仓离码头只有500米,现有84个暂养池,可同时容纳15万公斤梭子蟹的暂养需求。

  “小开渔”首周,在叮咚买菜APP上,梭子蟹以3到5两的规格为主,每公斤价格为118元,且“一蟹难求”。近几天,同规格的鲜活梭子蟹供货较为充足,每公斤价格在80—90元,比之前有所下调。

  “目前看来,今年梭子蟹的整体产量还可以,而且质量好,个头、肉质方面都不错。”岱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负责人曾进日介绍,通常开捕后首周,水产品的价格会略微有些不稳定,随着开捕渔船陆续回港,海鲜的价格会逐渐回落。他表示,等到9月16日全面开渔后,海鲜价格就会逐渐稳定下来。

  休渔,让海洋得到休养生息

  众所周知,伏季休渔是有效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作为全国最先实行伏季休渔的省份,我省早在1979年便开始实施为期3个月的伏季休渔制度(7月1日—9月30日),以保护海洋产卵带鱼及其幼体。1995年,这项制度上升为全国性的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并一直执行至今。

  但由于东海是一个复合型渔场,海域面积广,南北跨度大,不同渔业资源产卵繁殖时间相隔很大,加之浙江渔场涵盖所有作业类型的渔船不同的作业方式、不同的捕捞对象,因此“一刀切”的休渔制度也显示了弊端。

  “东海部分虾蟹类生物,本身的生长周期就比较短。例如秋季繁殖的梭子蟹,每年8月份时长成大白蟹,市场价格很高,过了9月下旬,这批蟹就会死亡。不去捕捞,就白白浪费了。”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副处长方佩儿说。

  正因如此,2009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国家对东海区伏季休渔制度在时间、休渔作业类型、休渔范围等方面作了较大调整,北纬35度至26度30分之间的黄海和东海海域休渔时间为5月1日12时至9月16日12时;单船桁杆拖网、笼壶类、刺网和灯光围(敷)网休渔时间为5月1日12时至8月1日12时。

  这也是8月1日的开捕被老百姓称为“小开渔”的原因。

  “8月1日开捕的船只作业类型选择性较强,如笼壶类主要是捕蟹和头足类生物,单船桁杆拖网主要是捕虾。”方佩儿表示,这对保证渔业资源养护,加强渔业资源利用,维护渔民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方佩儿告诉记者,近年来,我省在加强对东海渔场资源保护力度的同时,也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措施。就以去年为例,我省在近岸实施了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三疣梭子蟹、海蜇、刀鲚、黄姑鱼、黑鲷等物种的生态修复放流,共计放流4.2亿单位。

  目前,我省已建成11个海洋牧场,设立了象山港蓝点马鲛鱼、舟山东海带鱼、乐清湾泥蚶等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守护,让海洋生物在“浙”里安家

  今年6月初,在象山县,5500多万尾岱衢族大黄鱼、银鲳、拟穴青蟹、日本对虾、菲律宾蛤子等海洋生物“幼崽”奔向大海。据统计,近三年来,宁波市各级财政共投入增殖放流资金4500多万元,在南韭山、象山港、姚江等水域,放流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黑鲷、黄姑鱼、中国对虾等共计30多亿尾。今年上半年,台州市各级渔业部门在温岭、玉环、三门等地陆续投入400余万元,将1.45亿单位大黄鱼、黑鲷鱼、曼氏无针乌贼、日本对虾等名贵水产品苗种放流大海,为水域生态补充“能量”。

  增殖放流作为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得到我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我省制定了《浙江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在近岸海域开展大黄鱼、鲷类、曼氏无针乌贼、海蜇等海洋经济物种的放流,以更好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守护“蓝色粮仓”。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全省共投入资金8.1亿元,放流各类水生生物331亿单位,努力丰盈“海上粮仓”,推动海洋渔业绿色发展。

  通过增殖放流、伏季休渔等资源修复措施,全省水域生态群落结构明显改善,海洋渔业资源得到快速恢复。2021年省海洋渔业资源动态监测年报显示,与2020年相比,2021年渔获比例增加最为显著的是龙头鱼,增加了近22个百分点,虾蛄增加近14个百分点。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对全省海洋捕捞主要经济鱼类(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虾蟹类等资源状况进行了评析,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大黄鱼资源密度为6.25公斤/平方公里,较前两年同期均明显升高。

  “从近年来的总体趋势看,去年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状况整体还是处于较高水平。”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资源室主任朱文斌介绍,今年下半年该所还将实施增殖物种放流后的跟踪监测,并对伏休开捕后,渔业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析,提出完善伏休制度的建议。

  “我们还将同步建立起相关资源数据库,绘制全省近岸海域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分布区图,制定珍稀濒危水生物种名录。”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些系列措施,以构建我省及近岸海域休渔效果和生态系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为我省休渔效果评价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该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牢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数字化改革和智慧海洋建设,把海洋生态保护摆在首位,积极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共生,努力构建自然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