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3 2022-08-131 2022年08月13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3版:要闻

文章导航

下山闯新路 畲乡展新颜

——龙泉金田村下山搬迁走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纪实

金田村的“和美金田·爱心农场”
金田村的百亩荷花塘

  □本报记者 金国栋 潘晴 杨怡 文/摄

  位于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的金田村是一个典型山区村,受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一度滞后。2007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金田村调研指导,留下了走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的殷殷嘱托。15年来,金田村牢记嘱托,通过下山搬迁、科技兴农、文旅融合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奋力推进乡村振兴。过去籍籍无名的小山村,如今已是省级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示范点、省未来乡村创建村、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乘风破浪的金田人,正描绘着“畲汉一家亲,共同奔富裕”的和美画卷。

  ——题记

  破局:走出深山迎新生

  7月20日,记者来到金田村,实地探访了这个山乡小村的变迁之路。在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春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村里的下山搬迁小区,这里可以说是金田村共富征程启航地。

  “2006年,村里的中学搬迁,腾挪出一块空地,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始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帮助山上44户210位村民下山发展。”刘春付告诉记者,当年年底,第一批村民就搬进了山下的新房子。

  次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金田村察看下山脱贫小区建设情况,“习书记询问我们下山后生活过得好不好?有没有收入来源?小区里电视、电话有没有进户?”谈起当时习近平来家中“做客”的情景,村民毛金芬的语气里依旧带着激动。她告诉记者,山上条件很艰苦,家里是泥瓦房,除了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值钱东西,更别提电器了。“上山下山全靠两条腿,一个来回得花大半天,遇上刮风下雨,还很危险。”

  下山搬迁后,这些烦恼都“烟消云散”了。如今,村民出门就能买菜逛街,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视、空调。

  习近平带来的关怀如同一场春雨,滋润了下山村民的心田,更激发了他们奔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下山后,我老公就壮着胆子买了一辆车跑运输,现在一年能赚二十来万元,吃喝不愁,日子过得蛮舒心。”毛金芬边说边翻出存在手机里15年前拍的照片,打趣地问:“你看!我是不是比那时看着还年轻呀?”

  的确,下山搬迁让金田村村民摆脱了苦日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更是接触到了广袤的世界。当时已是不惑之年的下山移民叶林森,走出金田村前往贵州栽种食用菌,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衣锦还乡。

  从个人到集体,金田村在这次异地搬迁的探索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山上的人搬下来了,山下的叶圣益心里乐开了花。

  原来,他创办的龙泉市双益菇业有限公司,经过前期摸索,终于在2007年研发出了金针菇机械化生产线,当时,他正急需一批员工来扩大生产。

  “下山搬迁小区就在我厂对面,我需要工人,他们需要就业,大家‘一拍即合’,那年大概有四五十个人到我厂里来上班。”同为金田人的叶圣益说,“金田人的骨子里流着变革的血液。上世纪90年代,我放弃铁饭碗,带着农民朋友探索食用菌袋料栽培,那时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大家靠着‘不争馒头争口气、坚决不比别人差’的一腔热血,自己研发设备,攻克栽培难题。” 

  努力和坚持没有被辜负。2007年1月22日,习近平走进双益菇业的厂房,在食用菌生产线前停留了很久,详细询问生产流程,并嘱咐叶圣益,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走科技创新道路,带领农民朋友增收。

  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如今,双益菇业已是一家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精深加工和工厂化体验游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双益菇业的发展壮大,让更多乡贤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希望。

  2020年,在贵州的叶林森回乡了。他投资2100万元,在村里创办了龙泉市竹垟乡森旺菇业有限公司。这个占地仅2100平方米的工厂,年加工食用菌菌棒竟达800万棒。

  “我们拥有全省首创的液体菌棒接种和智能养菌技术,还创新开发了菌棒工厂化生产和集约化养菌模式,省工省时省地,大大提高了菇农收入。”森旺菇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21年,金田村有150多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总产值超1000万元,是2007年的10倍多。

  在打造好食用菌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金田村开始探寻更多发展路径。

  2018年,金田村借助全省民族乡村振兴“双百村结对行动”的政策机遇,与雅莹集团结对,拓宽了食用菌、竹笋、蜂蜜等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6万余元。村里还借着“山海协作”的东风,与嘉兴市秀洲区和杭州市萧山区签订“飞地”合约,一年增收10余万元。

  金田村的乡村旅游业也逐渐兴起。在村游客接待中心,记者遇到了村支书邹维武,跟随他的脚步,我们一起参观了金田村的几个旅游点。百亩荷花塘伴着潺潺溪水,一扫7月的酷暑,沁人心脾。“前面有座玻璃桥,还有一家利用闲置农房建成的畲味农家乐,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来这里玩山水、品畲味。”邹维武告诉记者,金田村正着手建设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未来乡村。

  融合:民族文化显活力

  省农业农村厅下派的农村工作指导员马志成介绍,金田村有287户1017人,其中畲族人口占了近一半。近年来,该村以“畲汉一家亲”党建品牌为引领,建立了村务民主协商机制和“1对1”“多对1”服务机制,还组建了一支懂畲语、会新安江移民话的村级调解队伍,及时解决村民们的烦心事、揪心事。2018年,金田村成功入选省级民主法治村。

  位于森旺菇业党群服务中心旁的“和美金田·爱心农场”,可以说是金田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这个农场由金田村党总支、丽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龙泉分中心党支部、森旺菇业党支部共同建设,地里的农作物全部由党员自费认领种植,生产的果蔬无偿提供给村里的低收入农户及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他们经常来看我,还给我带来新鲜的蔬菜,真的像亲人一样!”这是村民张光成提到党员干部时说的一番话。

  金田村将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变成了发展优势,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经过碰撞、融合,产生了宝贵的特色文化,滋养着金田人的精神世界。

  刘春付说,8月4日是村里一年一度的“情比金坚·爱在田源”七夕孝义文化节。节日当天,村里组织人员帮助80岁以上老人理发、搓背、洗脚,还组织抓鱼、泼水、篝火晚会等娱乐活动。

  在金田,每年都会举办“三月三”山哈文化旅游节、畲寨音乐泼水节等传统活动,弘扬村里的“畲族文化”“耕读文化”“孝义文化”“亲水文化”,不断擦亮金田村的文化底色,凝聚村民的精神力量,促进畲汉文化融合发展。

  民族文化也让金田村迸发出新活力。2021年,金田村被评为省2A级景区村,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384元,是2007年的6.5倍。

  离开金田村时,记者在村口看到了一个“石榴驿站”。刘春付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建立这个象征着民族团结的驿站,就是希望金田人可以团结一心,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