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老先进” 彰显“新气质”
——浙江持续擦亮“千万工程”金名片纪实
李军
□本报记者 李军
青山苍翠、白浪逐沙。
8月的浙江乡村,迎来了一拨拨前来赏景避暑的游客。这股乡村游的背后,是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结果。
时光卷轴渐次展开。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亲自部署推动下,“千万工程”在浙江正式“起航”。
从此,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一以贯之纵深推进“千万工程”迭代升维,造就了万千“绿富美”乡村,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树立了标杆。“千万工程”也被浙江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既要当好“老先进”,更要彰显“新气质”。眼下,浙江正对标“两个先行”奋斗目标,按照“气质整体大美、城乡融合共富共美”的要求,以归零的心态、实干的状态、扛旗的意识,持续擦亮“千万工程”金名片,加快打造未来乡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塑形:构建“生态美”
绿意袭人,稻谷飘香。夏日的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草木葱茏繁茂,农舍依山傍水,梯田循坡而辟,田鱼“快意”游荡,目之所及皆是一幅清静怡人的水墨乡野画。
“我村是7月17日至19日在青田举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考察点之一。大会期间,乡村的生态环境获得了中外嘉宾的一致‘点赞’。”龙现村党支部书记吴立群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搭上“千万工程”的快车,陆续开展美丽乡村外立面改造、村庄道路硬化等环境综合整治,村庄“颜值”大力提升,目前已创建成为全省3A级景区村。
生态是乡村最美的气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像龙现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浙江不胜枚举:门前溪水静流,远处群山苍翠,这是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老屋青砖黛瓦,新楼鳞次栉比,这是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碧海浪起潮涌,海岛风情浓郁,这是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社区……
截至2021年底,浙江已建成15841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成绩斐然的背后,与浙江强化统筹谋划,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一片美”迈向“全域美”密不可分。
2003年,为改变“脏、乱、差”等一度困扰全省农村发展的人居环境问题,浙江全面部署实施“千万工程”: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从示范引领到整体推进,再到深化提升。自此,浙江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五水共治”“拆违治乱”等行动,率先发布《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省级标准,不断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持续提升新时代美丽乡村“颜值”。
2018年9月,浙江“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总结经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2019年,中办、国办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全国学浙江,浙江怎么办?奋斗未有止境,浙江仍在努力。今年,浙江进一步拉高标杆,计划全年创建1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300个特色精品村,力争新时代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90%。
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村更美。如今,之江大地上,广大乡村的美丽色彩更加鲜亮。说起这些年村里的新变化,接受受访的村民不由交口称赞,村庄环境变得更美了,现在在村里“溜达”,即可寻得心向往之的“诗和远方”。
蜕变:推进“发展美”
实施“千万工程”,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也让更多的村庄迎来了强村富民的契机。
新昌县澄潭街道梅渚村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现存明清、民国时期建筑30多处。近年来,该村在上级部门的统筹谋划下,持续强化村落环境整治和古建筑保护利用,先后获得省首批重点历史文化村落等荣誉,并于2018年通过了绍兴市“五星3A”村考核验收,擦亮了村庄的古韵底色。
美丽资源带来了美丽经济。“去年,村‘两委’与新昌县旅游集团合作成立梅渚古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闲置农房盘活等途径,促进村强民富。”梅渚村党总支书记黄黎明告诉记者,去年,该村全年游客量达50万人次,乡村旅游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120多万元。
古村落保护利用,历来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鲜明标签。如今,像梅渚村这样在美丽乡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中尝到甜头的故事,在浙江持续上演着。
近年来,浙江成立了全国首个古村落保护基金,扎实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力度空前。仅今年,全省就计划保护利用历史文化(传统)村落重点村42个、一般村203个。
在此基础上,浙江各地依托美丽乡村、历史文化村落等资源,注重机制创新,强化政策引领,大力推行乡村经营,深入实施乡村产业“十业万亿”培育工程,支持利用闲置厂房、农房等建设“共享创业”空间,有力带动当地乡村新业态“强筋壮骨”。
如今的浙江,从“卖山林”到“卖生态”,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美丽经济活力不断迸发,鼓起了农户和村集体的“腰包”:今年上半年,全省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59.12亿元、增长9.4%,总收入2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7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39元、增长6.3%,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2.3个百分点。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升维:探索“未来美”
在当前共同富裕大场景下,已走过19个年头的“千万工程”,该如何继续深化?浙江给出的答案是:以“千万工程”引领迭代升维,迈出建设未来乡村新步伐。
去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未来乡村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5月,又召开了全省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将未来乡村建设作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实现路径而言,未来乡村建设将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致力于打造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未来乡村浙江范例。
不难发现,将乡村建设冠以“未来”之名,背后就是要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系统性迭代升维、变革重塑。
今年以来,浙江制定印发了全省未来乡村建设指导意见、创建成效评价办法、建设导引等政策文件,先后启动首批100个、第二批278个未来乡村创建村建设,带动市级创建276个,实现所有涉农县(市、区)全覆盖。其中,两批创建村共规划各类项目4944个,计划总投资295亿元。
如今,未来乡村建设势头正劲,全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已验收通过36个。
启用“万安通”等便民小程序,“乡村大脑”指挥驾驶舱轮廓初现,智慧共享农场、未来双创中心即将开建……慈溪市周巷镇万安庄村是全省首批通过验收的未来乡村之一,从今年2月启动建设以来,成效初显。
“今年,全村共计划建设项目13个,总投资4200万元,目前10个项目已完成建设。”万安庄村党委书记宋华忠告诉记者,眼下,该村正在加快智能垃圾分类、智慧停车、智能充电站等数字化场景应用落地,努力让乡村生活更智慧、更便民。
万安庄村的探索实践证明,让乡村更有“未来模样”,须借助数字化改革的力量。“今年上半年,我们积极探索未来乡村数字化改革,开展‘浙里未来乡村在线’重大应用攻坚,应用设计已初步成型,目前正在全省在建的两批378个未来乡村全面落地安装。”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正积极探索“一老一小”问题的乡村解决方案,力争今年年底实现全省未来乡村建设“一老一小”场景400个以上。
登高望远,面向未来。随着我省“千万工程”的持续深化、迭代升维,自今年开始,每年将建设200个以上未来乡村,到2025年,全省建设1000个以上未来乡村,“重要窗口”里的乡村风景将愈加亮丽,共同富裕大场景下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将精彩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