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美丽乡村 A08 2022-05-281 2022年05月2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8版:美丽乡村

文章导航

天台桐柏村:红土地上茶飘香

茶农在采摘荒野茶。
蒋明霞(右)与茶农交流制茶工艺。
古法制茶的其中一道工艺。
蒋明霞在摊铺茶叶。

  高山云雾出好茶,天台的茶叶在历史上声名远播。去年以来,当地桐柏山上,一大片荒野茶园进入了茶道专家的视线,根据古法制作出多款让人舌尖回甘的茶叶,很快成为茶业新宠。

  几十年来,桐柏山上近千亩茶树无人修剪、无人施肥,“藏在深闺无人识”。这片无人干预的茶园,保留了最天然的状态,具备了野化的特征,也契合了时下茶客对荒野茶的喜好和对饮茶健康的注重。桐柏村因势利导,筹办古法制茶工坊,申报桐柏荒野茶品牌,为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增添了一条路径。

  点 子

  绕过一个又一个山弯,城市的高楼消失在视线中。桐柏村在行政管辖上属于天台县赤城街道,却与普通的山村没有大的区别。蜿蜒崎岖的山路、高低不平的村道、错落分散的自然村,直接拉低了桐柏村的发展质量。

  受城区“磁吸效应”推动,大部分劳动力流出了山村。村支书蒋明霞说,桐柏村虽有1600亩良田、8000亩山地,但相当一部分被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林,可用于生产性开发的不多。加之山上野猪特别多,作物大多成了野猪的“口粮”,基本没人愿意留在村里靠种植为生。

  蒋明霞是个回归乡贤,原本在上海经商,看到家乡这几年发展乏力,他迫切想为村里的发展添些动力。然而,摆在蒋明霞面前的困难,比他做生意要难得多。他说,桐柏村下辖东岙、桐柏陆、桥头、竹园等9个自然村,海拨400米至800米,且东一个西一个,资源整合不到一块,村里也没有特别好的产业,乡村振兴好比愚公移山。

  在上海时,蒋明霞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聊起荒野茶,他开始留意起这一身份不菲的茶饮。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村后的那片大山,1800年前,茶祖葛玄就在此植茶,而在上世纪60年代,村里更是伐木种茶,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加之收益有限,茶园逐渐被人遗忘。

  这块“沉睡”的资源,会不会给桐柏村带来好的机遇呢?蒋明霞和村班子在思考。蒋明霞说:“综合之前村里的探索,我们觉得从荒野茶着手,不失为一个好点子。”

  引 子

  “万物震而醒觉,茶树应时发芽......”3月上旬,一场别开生面的“惊蛰祭茶、葛玄喊山”民俗活动在桐柏山上举办。这个结合非遗文化的活动,穿越历史,让人们看到唐宋时期茶农对茶的敬意。

  活动影响广泛,“惊动”了央视。这得从台州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陈红进驻桐柏村说起。去年,这位担任着台州市茶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的茶专家运用自身的人脉资源,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共谋乡村振兴蓝图。

  点子与引子擦出火花,桐柏村便焕发了活力。陈红来到村里,她发现这个缺少宣传的村庄,其本身就自带流量。

  这是块红色的土地,作为浙南革命之火首燃地,中共浙南特委在此成立,浙江工农红军第二纵队组织的桐柏暴动,指挥部也设于此。在陈红的协调下,多方联动,经过两个多月的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的牌子树起来了。

  如何用好红色资源,来拓展茶叶这一绿色产业?陈红尽全力为桐柏村牵线搭桥。得知海南国际文创周·首届茶居地球论坛举办,她觉得机不可失,就与蒋明霞一起赶往海南。 

  天台云雾茶有着“江南茶祖、韩日茶源”的美誉,凭借这一独特地位及与茶祖葛玄的渊源,桐柏村甫一露面,就圈了许多“茶粉”,并拿到了“茶居地球第一村”的牌匾。

  立足红色资源和茶资源,桐柏村奏响了“红+绿”乡村振兴协奏曲。如今,到桐柏村“打卡”的全省各地党员、学生一拔又一拔,桐柏荒野茶的名声也逐渐飞出了山外。

  路 子

  过了小满节气,青茶已卖不上好价钿,但60多岁的村民蒋美月每天清晨还是会出去采摘些茶青。在她看来,村里的茶叶质地好,自己闲着也是闲着,能卖就卖点,不能卖就做成红茶。

  在桐柏村大坑里,像蒋美月一样的留守村民,不单采茶、卖茶青,还制作红茶。相比较以前,老人觉得茶叶价格上去了,也好卖了。她说,春茶开采后,一个月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虽是“初出茅庐”,桐柏荒野茶却不“怯生”。年初,蒋明霞得知中国茶叶博物馆在鉴定不同产地的茶叶,就报了一份样本过去。后来,他得知在参加检验的166份样本中,桐柏荒野茶的得分竟位列23。说起这事,他脸露喜色:“如果当时我们精心准备,估计名次会更好。”

  昔日无人问津,今日香飘远方。有了知名度,到村里收购的茶商也多了。村里也不失时机办起了小型茶厂,村集体缺资金,蒋明霞就带头垫资,并在谷雨前后茶叶品质最佳的阶段,花了20多万元,收购了1000多公斤茶青。

  开了好头,好戏更在后头。陈红根据行业的特性,为桐柏荒野茶规划成长之路。在她看来,茶叶的高附加值,除了品质,更须精制与品牌,赋予独特的茶味。

  在陈红的牵头下,桐柏村用心挖掘当地非遗文化和恢复古法制茶法,“茶居地球计划”发起人银汉晴先生也带着知名的制茶大师来到村里指导。现在,许多村民已能熟练使用古法红茶制作技艺,“桐柏荒野茶”的名声不胫而走。

  蒋明霞也带头参与,在他家的庭院里,整齐摆放着一层层捕满干茶的竹匾,其中一间房子也被改造用于茶叶烘干、发酵,整个空间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

  站在村后,眺望着绵绵群山,蒋明霞对未来满怀憧憬:建好红色教育精品线、深挖茶文化、办好茶产业,桐柏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许诺 何超南 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