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领 科技助力 数字赋能
我省中药材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何伯伟 王松琳 张岑容
![]() |
江山药农在竹林中套种黄精。 |
5月6日,淳安县临岐镇2.1万余亩覆盆子开始采摘,漫山遍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采摘、晾晒覆盆子的身影。临岐镇中药材资源丰富,常用中药材资源近400种,今年全镇覆盆子种植面积2.1万亩,预计青果干货产量可达600余吨,平均亩产值近万元,覆盆子已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富民果”。
覆盆子是我省新“浙八味”之一,去年全省种植面积近10万亩,产值达3亿多元。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浪潮中,我省中药材产业借力政策、科技、数字赋能,展现出新活力,驶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省中药材产业协会近日发布的《2021年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省道地药材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实现“三增”,分别达86.09万亩、27.51万吨和70.16亿元,同比增长3.60%、6.20%、4.11%;生产效益稳步增长,铁皮石斛、衢枳壳、三叶青、覆盆子等新“浙八味”的农业产值达35.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近3%,有力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政策引领,
打响“浙产好药”品牌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的独特功效倍受社会关注。中药资源被列为国家战略资源,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迎来发展的春天。我省抓住机遇,强化政策保障支持,实施产业集群项目,推动中药材产业大发展大提升。去年,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产地道地化、发展集约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产品品牌化、产业融合化、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积极构建中药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体系,提升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增强主导产品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培育壮大中药材特色产业。
同时,各地也相继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和实施意见,加快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宁波市发布《高质量推进“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方案》《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把中药材作为宁波“十四五”乡村产业中的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大力建设浙贝母、铁皮石斛、西红花等新老“浙八味”中药材基地。桐乡市印发《高质量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方案(2020-2022年)》,将杭白菊产业发展列入财政补贴目录,给予扶持。磐安县制定《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按照“五个地”的目标定位,实施“5+2”行动计划,即中药资源保护利用行动、道地药材扩面提质行动、中药材流通转型提升行动、科技创新动能培育行动和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行动,以及两大支撑工作(江南药镇平台支撑和中医药数字化改革支撑),全面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
强化统筹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作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浙八味”中药材产业获得了中央财政1.5亿元扶持,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浙八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由杭州、金华、衢州、丽水的9个县组织实施,其中8个是山区县,项目总投资近6亿元,分三年实施。该项目按照“两核心、两产业带、一数字化服务平台”布局,以新老“浙八味”大品种和全产业链发展为要求,聚焦可持续、高质量、全链条、优绩效、共富裕,去年4月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1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
通过近一年实施,产业集群内中药材全产业链总产值109.44亿元,同比增长18.65%。磐安“浙八味”特产市场和淳安千岛湖中药材市场交易额大幅上升,分别达44亿元和3.4亿元。扶持培育了37家区域内中药材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其中有4家成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打造了10个省级创新平台,创建了“磐五味”“武七味”“淳六味”“衢六味”等6个区域公用品牌,“浙产好药”全产业链数字化服务平台得到全面推广应用。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浙产好药”品牌影响力,初步形成了“浙产好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体系。
科技助力,良种良技提质增效
2021年4月30日,华东地区首个药用植物园在丽水建成开园。园区规划总面积500公顷,是目前国内规划面积最大、地形最丰富、功能性最综合的药用植物园。园内共建有植物展示游览区、智慧功能区、森林运动游憩区、引种繁育区四大区块,已收集各类药用植物2000余种,集合了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科研科普、生态旅游、休闲养生、文化展示等综合性功能,旨在打造全国一流的药用植物园和药用植物科技创新核心基地。业内人士表示,华东药用植物园开园,将加速推动药植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种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强浙产道地中药资源的原产地保护,加快道地中药材良种化进程,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近年来,我省加强野生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发布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建立资源保护圃和原生境保护抚育区,同时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大力开展商业化育种,加快中药材品种更新换代。围绕大宗常用、药食同源类药材需求,我省选育出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突破性品种,2021年有4个中药材品种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认)定委员会认定,其中菊米1个、杭白菊2个、金线莲1个。截至目前,已有40个中药材品种通过省级审(认)定,约占全国15%,走在全国前列。
加强标准制修订,加快主推技术推广,又为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指导各地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等规范化建设,我省先后制定发布了省地方标准《道地药园建设通用要求》,修制定了《铁皮石斛生产技术规程》《三叶青栽培技术规范》《片姜黄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前胡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覆盆子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文成糯米山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铁皮石斛种苗生产技术规程》等9项地方和团体标准,助推“浙产好药”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
同时,我省加大中药材主推技术的推广力度,即浙产道地中药材生态化生产技术和铁皮石斛全程标准化生产技术,涉及品种包括铁皮石斛、浙贝母、覆盆子、黄精、前胡、山茱萸和温栀子等十余种浙产道地药材,有效助推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去年,这两项主推技术合计推广面积32.24万亩,推动相关产业实现总产量12.90万吨,总产值31.91亿元,助农增收3.08亿元。
数字赋能,一“码”扫尽质量溯源
2021年,磐安县以“生产好药、卖出好价”为切口,梳理出中医药行业多项痛点和难点,并通过数字化改革逐一击破。当地探索打造“浙中药”服务监管多跨场景应用,先后推出“浙中药·种植通”“浙中药·加工通”“浙中药·市场通”“浙中药·金融通”“浙中药·科技通”“浙中药·办事一网通”等子场景,推动中药材生产全流程再造,实现机制重塑。
磐安县中药创新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通中药产业一二三产数据壁垒,通过“一物一码”实现药材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手头的全过程质量追溯,实现对“磐五味”等大宗道地药材和铁皮石斛、灵芝孢子粉等特色产品的全覆盖。通过全域推广“浙中药”监管服务应用,实现“磐五味”等传统大宗道地药材从种植、采收、加工、仓储到质检的闭环管理和全链条追溯。
截至目前,磐安县已累计完成7765吨的中药材溯源,中药材批次抽检合格率高达100%,药材品质提升15.6%。
去年,省中药材产业协会联合有关单位打造了“浙产好药”中药材生产管理溯源(GAP)系统、中药饮片溯源系统、产销信息监测的“浙产好药”数字化服务平台。这些数字化服务平台,不仅能追溯产品质量,让每一个环节可控,服务于市场产销对接,而且还能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服务。截至2021年底,已有95家中药材生产基地开通平台服务账号,覆盖丽水、衢州、台州、温州、金华等市的9个县(市、区)。
何伯伟 王松琳 张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