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论坛 A06 2022-03-051 2022年03月05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论坛

对温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些思考

瑞安市马屿镇高标准农田

  □苏国崇 胡海迁 徐策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基础,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 温州市根据“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建设标准,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土地整理等各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总量逐年上升,粮食保供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田201.32万亩。但离“十四五”的要求“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田219.7万亩”仍有差距,建设任务依然繁重。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困难

  虽然温州市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面临一些困难与问题。一是耕地质量等级不高,全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4.53,总体地力水平不高,防灾减灾能力也较弱。二是部分山区人走村空,一些农田抛荒闲置;缺乏适用山地农机,山区梯田机耕、机收、机烘、机运的比例普遍不高;农田水源不足,水利灌溉渠道老旧漏等。三是耕地资源大幅减少。四是建设成本上升,现行补贴水平难以满足新的建设投入。按省级规划标准,平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需投入3000-5000元,丘陵区需5000-10000元,除中央财政、省级补助外,较大差额需要地方兜底。五是较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不同程度出现设施老化、损毁的情况,存在建后管护责任不到位、管护措施不完善、管护资金未落实等问题,急需改造提升。

  “十四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入新阶段,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是共同富裕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注新动力。二是“绿色农田”“数字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等省级重点示范工程建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新要求。三是农业“双强”行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新平台。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期间,温州市需新建高标准农田13.14万亩,补建高标准农田15.49万亩,改造提升16.78万亩,同步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70万亩,任务繁重,工程内容繁杂。为确保完成相应指标,温州市应着重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一次性工程建设向经常性改造提升加维护转变,二是从重建设向用途监管并重转变,三是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四是从肥力提升向地力提升转变,五是从农田建设向土壤培育农田保护转变,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方法、新机制。

  一、强化责任和考核

  实行党政同责。落实市、县、乡镇长粮食安全责任制、耕地保护责任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农田农用管理和农田地力提升是重中之重,“两非整治”和农田基本建设是抓手。在上述三个考核中,要拿出“长牙齿”的措施,压实基层政府责任,建立闭环党政同责管理体系。特别是县级要全力协调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做好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资金投入、新增耕地核定、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金融支持等工作,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要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农田建设投入的有效保障机制,设立足够的农田建设专项资金。县级财政要统筹整合农业相关资金,优先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要加大土地出让收入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保障事项,按规定及时落实地方支出责任。

  强化督查考评。综合应用农田在线监测、第三方抽查,探索利用遥感监测等客观数据,对粮食生产、农田建设和管理相关指标开展检查考核。粮食安全各类考评考核要延伸到乡镇到村社到田块,镇村基层组织必须担责。

  二、优化技术工程质量和措施

  开展“宜机化+标准建设”。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标准,丘陵山地、平原滩涂、沿海岛屿等,因地制宜,量质并重,合理开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设施、田间道路、科技服务、农田防护、农田输配电等建设。切实避免出现“边建边占、边建边毁、边建边荒、甚至先建后占”等短期行为,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效益。

  推动“绿色化+改造提升”。结合当前正开展的农田现状调查,积极推动后续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和“绿色化”示范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切实加强水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行“数字化+质量管理”。贯彻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落实工程质量管理责任,确保建设质量。开展高标农田数字化管理,加强动态监控,强化信息共享,加快“数字农田”建设,早日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的农田数字化管理机制。

  三、深化保护监管

  强化用途管控、严格保护利用。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实行严格保护,推行合理耕作制度,坚决制止“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建立高标准农田占补审核制度,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引导高标准农田集中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扩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强化数字赋能,提高绿色生产水平。完善经营机制,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

  加强后续管护。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资金,将建后管护落实情况纳入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评价范围。推行“田长制”“田保姆”等管护模式,发挥村级组织、承包经营者在农田管护中的主体作用。建立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田设施设备管护的投入力度,加大运行管护经费的财政补助力度。分年度、分类别、分区域有序推进已建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提升,重点强化对灌溉渠系、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机耕路、生产桥(涵)等公益性强、损耗性大、使用频率高的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和科学合理修缮维护。

  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农田建设工程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队伍建设,推动地方配强县乡两级农业工作主力军,加快形成层次清晰、上下衔接的专业化农田建设队伍。

  作者单位:温州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