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瓜果蔬菜合作社的“种菜经”
徐丽平
翠绿的黄瓜苗、嫩嫩的辣椒苗……在台州椒江碧绿瓜菜合作社的菜园里,这些从山东寿光运来的蔬菜苗已经在此“安营扎寨”,长势喜人。合作社负责人潘德清说:“当地市民也能吃到本地种的新鲜北方蔬菜了。”
北方蔬菜南方种,这已经是椒江碧绿瓜菜合作社的第三次转型了。为带动合作社农户增产增收,16年来,潘德清从成立合作社,到对接商超,再到种植北方蔬菜,通过实实在在的三次转型,带领一方农户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一次转型:成立合作社 提高种植效益
合作社成立前,潘德清是蔬菜贩销大户。“蔬菜市场价格时好时坏,椒江三甲街道和下陈街道的村民收入受此影响很大,有时菜价很低,蔬菜卖不出去,村民只能心疼地看着新鲜的蔬菜烂掉。”潘德清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很难抵御市场风险,也无法做大做强。
“由于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多,菜农种菜心里没底,有时大白菜种多了,有时小青菜种多了,遇到行情差时,就卖不出去。”潘德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06年,潘德清联合周围几个蔬菜大户成立了椒江碧绿瓜菜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带来两大明显好处:一是统一购买高质量的菜苗、农药和化肥,严格控制药量,确保了蔬菜质量、无农药残留。二是通过统一订苗、统一购料,成本降低不少。一袋有机肥比市场价低10元,一亩地用4至5袋,仅此一项亩均即省四五十元。
二次转型:农超对接 农民照单种植
合作社刚成立时,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经营模式,销售很困难。
“一般都是把蔬菜运到黄岩和路桥的蔬菜市场批发,有时生意不好,运过去一车,运回来半车。”潘德清说。
一次,潘德清像往常一样,在蔬菜园区装卸蔬菜,台州华联超市一位采购员刚好路过,询问了该合作社蔬菜种植及用药安全等情况后,开心地说道:“这正是我们要找的蔬菜啊!”就这样,椒江碧绿瓜菜合作社的蔬菜打入台州华联超市。由于蔬菜品质好,过了一段时间,其他的超市也主动找上门。
农超对接后,拓宽了销售渠道,为菜农提供了基本销售保障。在蔬菜销路上,合作社作为一个整体,相继与椒江几家大超市洽谈签订合同,约定了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并商定最低收购保护价。这样一来,农户可照着合同种植,还能保证价格,既减少了以往种植的盲目性,又给菜农吃了定心丸。
据介绍,通过农超对接,合作社搭起了一座通往超市、食堂、酒店、农贸市场的桥梁,还减少了10%以上的中间环节成本,菜农的收益有了较大提高。
三次转型:反季节种植 减少运输成本
春节前夕,北方的蔬菜价格飞涨。而此时南方却是瓜果类蔬菜淡季,如果北方菜在本地种植能否实现蔬菜价格下降?勇于尝试的潘德清再一次走向转型之路:着手移栽北方蔬菜种苗到本地种植。
“2021年10月份以来,北方蔬菜价格飞涨,我和社员商量后决定,从山东寿光引种黄瓜、辣椒到本地进行种植,减少运输成本,直供本地市场。”潘德清说。
由于南北方气候差异,有些黄瓜品种在南方种植易发霜霉病,辣椒易发灰霉病,合作社以年薪15万元,聘请了山东寿光的蔬菜种植能手李保国夫妻进行技术指导,加强科学管理。
今年50多岁的李保国,20多岁开始一直在山东老家种植辣椒和黄瓜,种植经验丰富。正在田间忙碌的李保国说,南方阴雨天多,蔬菜的发病期就快,主要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施药。同时,他想把这个手艺传授给当地工人,让更多有技术的工人来这里帮忙干活。
潘德清说,之前也有一部分村民都尝试种过,但是品质和卖相都没有寿光运过来的好。现在他请来当地的种植能手来指导,如果可以的话,明年再介绍别的社员扩大种植。
徐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