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乡村究竟长啥样?衢州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给你答案
郑亚楚
□本报记者 郑亚楚
未来乡村长啥样?到底要怎么建?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率先破题。
2021年12月8日,衢江区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荣获“国际花园社区”大奖,实现中国乡村在“绿色奥斯卡”上零的突破,成为中国乡村振兴和未来乡村建设的新样本。
近日,记者来到衢江区莲花镇,揭开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的神秘面纱。
智慧便捷,构建舒适宜居乡村
根据《衢州乡村未来社区指标体系与建设指南》,衢州市将乡村未来社区试点分为“城镇型”“田园型”“旅居型”三类。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为衢州市首个“田园型”乡村未来社区试点项目。2019年底,该项目在第12届联合国EST亚洲区域论坛上被列入首批“SUC联合国可持续社区标准试点项目”。所谓“田园型”未来社区,是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乡村社区,一般距离城市30分钟车程以上,由多个拥有相同产业或产业链上下游村落联合组成。
与传统概念上的乡村不同,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共划分为3个区,即试点建设核心区、产业联动区和功能联动区。记者来到位于项目建设核心区的莲花镇西山下村,一间由猪舍改造而成的“南孔书屋”格外引人注目。店主胡建莉告诉记者,“南孔书屋”现已成为村里的文化新地标。
作为自助式图书馆,村民只要在“南孔书屋”的自助智能机上刷脸,只需半分钟就可完成书籍的借阅。“‘南孔书屋’会不定期开展公益性活动,邀请专业讲师普及养老保健、惠农政策等知识。在节假日,还会组织绘画、阅读等活动,丰富村里孩子的课余生活。”胡建莉说。
漫步西山下村,三步一画,五步一景。道路整洁宽敞,“乡村会客厅”古色古香,无人贩卖机快捷方便。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通过构建“乡村会客厅”“南孔书屋”“幸福莲里”等社区共享场所,形成15分钟便捷生活圈,增强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如今,这里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就医。西山下村“幸福莲里”社区医院虽然仅120个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专业医生会定期坐诊。平时,村民在这里不仅可以自测血压、心率、血糖等指标,还能在里面的“智慧云药房”用电子医保卡购买非处方药,十分方便。“目前,社区医院已为未来社区三个核心村5270名常住居民建立了数字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2.99%。”莲花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祝子蕴说,“接下来,我们还将和浙大二院达成合作,引进远程医疗系统,给村民提供更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
“智慧云药房”24小时提供自助服务、在无人超市用手机自主购物、智慧公厕通过扫脸便可获取免费纸巾……如今,在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智慧化、数字化的普及让城乡“数字鸿沟”日益缩减,村民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改变。
筑巢引凤,美丽经济蓬勃发力
“囡囡,作业写了吗?”上午9点多,莲花镇西山下村夏家饭店老板娘饶美仙刚起床,就乐滋滋地和小外孙视频聊天。她告诉记者,自从自主创业开起饭店,时间更自由,生活也更舒坦了。
“我原先是厨师,在隔壁村帮工,后来老公说村里鼓励发展民宿,劝我回来开饭店。”饶美仙说,“做厨师一个月工资也就3000多元,现在饭店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有这么多收入,还可以顾家呢。”
为激发美丽经济发展新动能,衢江区发布了《关于加快民宿提质富民扶持奖励办法》,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民宿品质化发展。“我们将闲置农房以每月每平方米4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租来,再以原价租给商户。”祝子蕴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和饶美仙一样,来到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开起民宿、办起农家乐。
“铺里·鹊巢”民宿负责人裴小莹是莲花镇人,去年,她辞去杭州的导游工作,在西山下村租了400平方米农房,雇了4名服务员,办起民宿。“这两年,发现莲花镇越来越漂亮,但精品民宿缺乏。正好我在杭州开过茶室,有一定经验,就决定回来了。”裴小莹告诉记者,“政府的优惠政策很给力,一年租金只要2万多元,还给予50%的硬装补贴。”
据统计,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已成功吸引近千人返乡兴业,引进新乡人200余人,已有涉及农业科技研发、民宿等领域的30余家企业落地。这里已经成为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创业奋斗的乐土。
数据显示,2021年,西山下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41777元、同比增长62.4%;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099元、同比增长15.1%;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50元、同比增长20.4%。
保护传承,古村文化焕发活力
步入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核心区的莲花镇涧峰村,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鹅卵石和青石板交错的乡间小道曲折干净,有300多年历史的徐氏大宗祠庄严肃穆……在这里,传统的村落肌理将人与自然、建筑与风貌衬托得分外和谐。
“涧峰村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我省的历史文化古村落,村内有许多古朴民居,以及古堰坝、古街道、古墓、古水系等。”祝子蕴说,“如何让这些古迹在发展中得到保护,也是莲花镇在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时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
枯木逢春,老屋焕新。涧峰村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等方式,使历史古迹又“活”了过来。徐氏祠堂被改造成村里的文化礼堂,村里引进戏班子搭台唱戏,播放电影,举办文娱活动,百年祠堂成了村民们的心灵驿站,传统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仅如此,涧峰村的古民居也成了时尚的“弄潮儿”。“90后”小伙姜路租了村里3幢老屋,将其改造成“泛诗画·望谷”民宿。“未来的乡村,是村民共建的乡村。”姜路说,“我们把村民家中的闲置旧物征集过来,搭建成‘年代场景馆’,无论游客来自哪里,都能在此寄托乡愁。”
老屋不老,古村不空,村民们的生活风生水起。头顶草帽,脚踩麦田,戴上墨镜,再对着镜头凹个造型,一张乡村时尚画报便出炉了,这些照片通过互联网传向全国各地,传递着浙江乡村的热情和生机。
今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全省未来乡村建设作出部署,提出到2025年,全省要建设1000个以上主导产业兴旺发达、主体风貌美丽宜居、主题文化繁荣兴盛的未来乡村。
如今,借着未来乡村建设的东风,越来越多像姜路这样的年轻人来到莲花镇,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创新文化的先行者,乡村也因一股股新鲜血液的涌入更加活力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