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论坛 A06 2021-12-041 2021年12月04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论坛

构建山区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的实践摸索

——以文成县西坑畲族镇让川民族村为例

  □张文律 

  山区是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推动山区跨越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浙江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文成县西坑畲族镇让川民族村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实践中摸索出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取得了较好效果。

  文成让川民族村地处浙南山区,距县城16公里,全村人口共计978人。过去,这个小山村因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农和外出务工,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如今,该村农民以经营农家乐、民宿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2020年村集体资产达1200多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8.1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30元。

  本文以让川民族村为例,对山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山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的对策建议。

  主要做法

  以共建机制发挥多元主体的聚合效应。让川民族村的振兴,源于政府、资本和农民,基于自身优势,共同投入和建设,发挥了多元主体共建的聚合效应。在产业发展上,西坑畲族镇依托畲乡文化优势、山湖优势和生态优势,以森林氧吧小镇为主平台,抓好特色旅游项目落地,吸引社会资本与人才下乡,形成民宿、康养和文旅三大业态,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在镇政府的牵线搭桥下,让川民族村引进工商资本,采取村集体租赁的方式,盘活村里的闲置农房,促进乡村民宿产业发展。山区农民以经营农家乐、民宿等形式自主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目前,让川民族村有民宿21家,床位200余个,2020年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在生态保护上,结合西坑畲族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让川民族村力推垃圾分类,激发农民参与热情,村容村貌取得根本性改善。

  以共治机制避免乡村治理的矛盾冲突。让川民族村通过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共同治理山区乡村公共事务,避免乡村治理的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为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是围绕营商环境和作风建设,督促“四跑”落地,为社会资本参与山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二是明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的重点领域,对项目监管、用地用电、金融支持、服务环境,以及集体权益、农民利益等进行明确。资本下乡项目的具体事项,则由农民、村集体、资本各方充分表达诉求、平等协商。随着项目的实施,西坑畲族镇积极搭建商会广场平台,设置亲清政商会厅、民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企业维权调解室及乡贤理事会等,有效化解多元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政府的引导下,让川民族村悦慢民宿妇联组织等新型乡村自治组织相继成立,提升了山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了山区农民的合法利益。

  以共享机制平衡多元主体的利益关系。让川民族村围绕共享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较好平衡了村集体、农民、资本和政府的利益关系,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提供了原始动力。在产业收益共享上,西坑畲族镇通过实施财政支农资金折股量化扶贫项目,充分保障低收入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享权益。西坑乡村酒店建设在让川民族村安置小区边上,建筑总面积4670平方米,总投资1110万元,项目主要由让川、塘垟、鰲里、凤鸣4个村筹资建设,申请市级折股量化扶贫试点补助资金100万元,补助资金占总股本9%。项目建成后以公开租赁的方式出租给第三方运营,预计年租金收入60万元,受益农户378户,带动低收入农户481人,占股收益的70%惠及低收入农户,30%用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土地收益共享上,西坑畲族镇因地制宜,拿出最好的地块、整合最优的政策,将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与农民下山脱贫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型城镇化等结合起来,实现山区乡村资源有效整合,并利用让川民族村新建安置小区的有利条件,引导山区农民集聚。

  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产业融合程度不足。调研发现,当前山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势较好,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比如,山区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瓶颈制约依然突出;山区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够紧密稳定;山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规模较小、档次不高;民宿行业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与文化、研学、康养等业态融合程度还有待提升。

  二是人才瓶颈制约有待破解。山区专业人才数量偏少、结构不优,引进难、流失快,平台依托少、作用发挥小,成为山区乡村振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是乡村治理能力亟待提高。农村基层党建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村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有待加强;山区农民在多元共治中的主体性和话语权不足;山区乡村社会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类型相对单一;乡贤交流平台尚不健全,乡贤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对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推动山区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动民宿集群建设,加快“民宿+文化”“民宿+研学”“民宿+康养”等业态发展,形成以民宿旅游带动多业联动、多业融合的山区乡村旅游新业态。完善山区农民参与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合作方式,合理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分配比例,促进山区农民持续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加快破解建设瓶颈。通过信贷、用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采取村企结对、部门联村等形式,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山区乡村振兴。坚持“控增量、挖存量、优结构、提效率”原则,立足山区乡村实际,进一步探索节约用地新模式,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新方法,做好土地盘存量、促增量文章。依托高校开设若干实用性专业,为山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坚持“党领群建、共治共享”理念,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路径、体系和机制,打造“红色网格、红色代办、红色关爱”的基层治理样板。重视乡贤的挖掘和培养,发挥乡贤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为乡贤搭建参与山区乡村振兴平台的同时,创新激励机制,强化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对接山区乡村群众需求,开发适合社会组织参与的社会服务项目和内容,推进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

  作者单位:温州市委党校

  来稿摘登

  让“跨省通办”惠及 

  更多“关键小事”

  钟伟来稿说,12月1日起,长三角区域全域范围内全面实施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不仅可免去群众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麻烦,也能节省来回奔波的时间和费用,彰显了党和政府的执政智慧和服务水平。

  “跨省通办”既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有效形式,又是深化“数字化改革”的创新举措,彰显为民服务的“温度”。要站在“关键小事、民生大事”的高度,依托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设置“跨省通办”专窗,提供受理、导办、帮办、代办等“一条龙”服务,让群众“进一扇门、办两地事”。要优化办事流程,简化证照提交、信息填报等程序,让群众享受到“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地办”等便捷服务。

  “关键小事”跨省通办,还要上下联动、内外合作,通过实施“数字+网格”精准智控,构建更智能、更精准、更协同的服务体系,共同推进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要着力打破部门壁垒和信息壁垒,打通业务链条和数据共享堵点,通过多系统跨地区协同和数据资源集成利用,不断丰富数据资源接入,让一系列“关键小事”实现速办秒办。“关键小事”智能速办数字化应用还要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多维度利用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公共数据,使“跨省通办”内容更丰富、操作更便捷。

  “跨省通办”不仅有利于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更有利于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关键小事”是民生大事,期待这项民心工程普及更多领域,惠及更多百姓,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地增添靓丽风景。

  让绿色成为

  产业发展的最美底色

  戚高晟来稿说,近日福建福源渔业公司与位于诸暨市山下湖镇的浙江清湖控股集团签约,将30亩鳗场尾水交由“清湖控股”治理。“清湖控股”利用“智能生物链治水·靶向养殖技术”,通过将珍珠蚌与鳗鱼混合养殖,取到很好效果,养殖尾水指标全部达标。

  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助力。诸暨市山下湖镇是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加工、贸易中心,拥有全国最大的珍珠专业市场,年产量占世界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3%,但每年也遭遇着巨大的水污染治理压力。幸运的是,有不少诸如“清湖控股”的科技型企业,始终致力于珍珠蚌养殖污水治理技术研发创新,有效解决了粗放养殖模式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如今,更多先进可行的新型技术不再只服务于“家门口”的企业,而是通过技术出门、产业结对、养殖联动,实现提档升级。如“清湖控股”将珍珠蚌与鳗鱼混合捆绑的新型养殖方式,不仅扩大了产业效应,更成功净化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绿色是增进民生福祉、助推产业发展的最美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惠民生的最大福祉。各地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地方产业的同时,更要紧紧抓住生态环境质量这个关键,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从而实现“百姓富、产业强、生态美”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