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发布十大水产主推品种
“虾兵蟹将”促增收,哪个品种效益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眼下,正是各种水产品大量上市时节。对我省广大水产养殖户来说,又是一年丰收的季节。澳洲小青龙、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大黄鱼……作为我省农民增收重要渠道之一的水产养殖业,养殖的水产品种越来越丰富。
“十四五”期间,我省水产养殖业将走强种业、调结构、育龙头、建机制、创品牌、强支撑之路,进入机械化数字化全面普及、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提升水产养殖发展水平,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为更好地引导全省渔(农)民选养效益明显、技术成熟、市场接受度高的优良品种,发挥新品种对渔业增产和渔(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推动新时期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日前,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发布了“十四五”时期我省渔业十大主推品种。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十大水产主推品种吧。
一、中华鳖
中华鳖,俗称甲鱼。我省是中华鳖人工养殖发源地,经近40年的发展,现已育成3个中华鳖新品种(系),分别是“中华鳖日本品系”“清溪乌鳖”和“浙新花鳖”。中华鳖适宜全省淡水地区养殖,2020年我省养殖面积约12.5万亩,产量约10.2万吨。
中华鳖日本品系。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商品鳖大规格比例高,供货期长。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经9-10个月温室和4-5个月外塘养殖,平均规格可达800克以上,生长速度比台湾鳖、泰国鳖和本地中华鳖分别快20%、18%和15%。池塘养鳖平均亩产600-700千克。
中华鳖日本品系
清溪乌鳖。我省培育的中华鳖国家水产新品种,凶猛好斗,温室养殖死亡率大,次品率高,不适合在温室内高密度养殖,可采用两段法养殖,出壳的稚鳖经暂养和消毒处理后分池饲养,放养密度20-25只/立方米。经过3-4个月的暂养池养殖,清溪乌鳖的个体能达50克左右。
清溪乌鳖
浙新花鳖。我省选育的第3个中华鳖国家水产新品种,生长速度快,较母本“中华鳖日本品系”高10%以上;全外塘养殖模式下,雌雄鳖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三冬龄,温室加外塘养殖模式下雌雄鳖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二冬龄;每年产卵3-5次,产卵量与普通中华鳖相当,个体平均年产卵45个左右。
二、大口黑鲈
大口黑鲈俗称加州鲈,是一种肉质鲜美、抗病力强、生长迅速、适温较广的名贵肉食性鱼类,当年鱼苗经人工养殖可达0.5-0.75千克,达上市规格;养殖2年,体重约1.5千克。可以自繁自育,适合高密度大规模养殖,既可混养,也可单养。主要养殖的新品种有“优鲈1号”“优鲈3号”以及本地培育的“浙鲈品系”等。2020年全省大口黑鲈养殖面积约8.1万亩,产量超8.5万吨,主要集中在湖州市,产量约占全省的80%,其中菱湖镇陈邑村被称为“加州鲈养殖第一村”。
大口黑鲈
三、大黄鱼
大黄鱼,俗称黄鱼、黄花鱼和黄瓜鱼,是我省海水鱼类主要养殖品种之一,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广盐、广温和食谱广等特性。大黄鱼养殖一般以野生大黄鱼作亲鱼,经驯养、保活与多代人工繁育,经15-18个月养殖均能达400-500克的商品规格。我省养殖大黄鱼主要有普通网箱、抗风浪网箱、水泥桩铜网围海、钢管桩铜网围海和大型养殖工船等多种模式,主要养殖品种为“甬岱1号”。该品种适宜在省内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2020年我省大黄鱼养殖产量约3.24万吨。
大黄鱼“甬岱1号”
四、溪流性鱼类(光唇鱼、马口鱼)
光唇鱼俗称石斑鱼,主要分布于山涧溪流和江河中上游等急流环境中,适应性较强,生长迅速,肉质细嫩、肉味鲜美,适合在山塘水库、溪流或河道放养,也适合山区流水人工养殖,还可作为垂钓、观赏鱼开发,是一种开发前景较好的经济鱼类。近年来,光唇鱼逐渐成为我省西南山区溪流性鱼类养殖的重要品种。2020年全省养殖面积2237亩,产量594吨。
光唇鱼
马口鱼是一种肉食性小型鱼类,形态优美、体色艳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消费市场较广,在我省各水系中上游支流分布广泛,是我省溪流性鱼类的主要种类之一。我省马口鱼养殖集中在绍兴、衢州和丽水等地。2020年我省马口鱼养殖面积735亩,产量319吨。
五、海水蟹(梭子蟹、青蟹)
梭子蟹,一般生活于近岸沿海,肉质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养殖所需苗种有天然苗和人工苗。目前,梭子蟹养殖一般采用蟹-日本对虾混养模式和蟹-虾-贝混养模式。其中蟹-日本对虾混养模式,一般亩产75-125千克,高的可达150千克;蟹-虾-贝混养模式,一般亩产25-50千克。2020年全省梭子蟹养殖面积约10万亩,产量1.71万吨。
三疣梭子蟹
青蟹,素有“海上人参”之称,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我省养殖的一般为拟穴青蟹,为青蟹中个体最小的品种。拟穴青蟹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便于人工养殖管理,是目前我国人工养殖规模最大的青蟹品种。其生长速度快,4-5月放养的越冬蟹种或6-8月放养的夏季蟹苗,经3-4个月养殖就能达200克以上的商品规格。我省养殖青蟹有池塘专养、池塘混养、低坝高网养殖、笼养、水泥池养殖等方式。目前主要以池塘专养和与虾贝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为主。2020年,全省青蟹养殖面积约13.5万亩,产量7319吨。
青蟹
六、南美白对虾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热带水域,我省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进推广养殖,现已是我省水产养殖四大主导品种之一。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快、个体均匀、产量高、抗病力强;体色透明,出肉率高,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质要求比其他对虾低,适合高密度养殖,可当年养成商品虾。通过设施养殖,一年能养2-3茬,池塘大面积单茬养殖亩产400千克以上。主要养殖模式为淡水池塘养殖、海水池塘养殖、高密度精养和大棚设施两茬养殖模式等。2020年全省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约28.5万亩,产量8.6万吨。
南美白对虾
七、罗氏沼虾
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抗病能力强、肉质鲜美等特点,是世界上养殖量最大的三大虾种之一,被誉为“淡水虾王”。我省主要养殖品种“南太湖2号”,品种覆盖率已达60%。湖州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罗氏沼虾良种基地和集散地。“南太湖2号”苗种出大棚成活率可达60%-80%,平均亩产达400-450千克,每亩利润可达3000元以上。2020年全省养殖面积7万亩,养殖产量1.9万吨。
罗氏沼虾
八、坛紫菜
坛紫菜是我国特有养殖种类,其中由我省选育的品种“浙东1号”,藻体披针形,颜色深,适宜在我省海域混水区栽培生产。与当地传统品种相比,在相同栽培条件下,“浙东1号”叶片宽大,长宽比值较小,叶片厚度提高8.8%,产量提高15.0%以上;适宜在浙江和福建北部沿海栽培,也适宜在浪大、流急的海区养殖,且适于机械化采收。2020年,我省坛紫菜养殖面积16.7万亩,产量3.7万吨。
坛紫菜
九、滩涂贝类(泥蚶、缢蛏)
泥蚶是我国传统的养殖贝类之一。“乐清湾1号”,是我国育成的第一个泥蚶水产新品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该品种与未经选育的泥蚶品种相比,收获期可提前6-12个月,27月龄平均体重和壳长分别增加31.0%和11.4%;成蚶大小均匀,易制种繁育,适宜全省沿海符合贝类养殖地区大规模生产推广。泥蚶池塘养殖亩产量在800千克以上。2020年,我省泥蚶养殖面积约6.2万亩,养殖年产量约4.8万吨。
泥蚶
缢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对生长环境要求低,可养殖区域广,风险小。“申浙1号”是我国选育的首个缢蛏新品种;“甬乐1号”是我国育成的首个抗逆(耐低年盐)、高产缢蛏新品种,该品种解决了现有养殖群体存在的大小不一、生长缓慢、暴雨季节死亡率高等问题。目前,我省缢蛏养殖从原来的广种薄收发展到围塘整涂附苗、苗种中间培育、成蛏养殖三段式生产模式,经济效益明显。成蛏围塘养殖亩产高达2500千克,亩产值可达3万元。2020年缢蛏养殖面积约10万亩,产量约8.8万吨。
缢蛏
十、红螯螯虾
红螯螯虾又称澳洲淡水小青龙等,是澳大利亚东北部虾种,个体大、生长速度快,当年养殖4个月左右可长到100克以上,养成规格可长达12-17厘米,是普通小龙虾的数倍。红螯螯虾适宜池塘养殖、稻虾综合种养、工厂化集约养殖等。池塘养殖模式亩产量50-200千克;稻虾综合种养水稻平均亩产500千克以上、红螯螯虾亩产量50千克以上。我省红螯螯虾养殖主要集中在宁波、嘉兴等地。2020年推广养殖面积940亩,产量128.6吨,产值942.1万元。
红螯螯虾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