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一版要闻 A01 2021-11-271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1版:一版要闻

成本低 效益好

嘉兴稻田退水“零直排”给“肥水减肥”

  □本报记者 李军

  稻田退水携带大量氮磷营养物质,一直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嘉兴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推广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给“肥水减肥”,实现了稻田退水的生态循环利用。

  稻田退水“零直排”是如何给“肥水减肥”的?近日,本报记者赶赴嘉兴实地采访,一探其中奥秘。

  暖阳西下,稻田金黄。记者走进位于平湖市广陈镇龙兴村的稻田退水“零直排”示范区,只见田块之间,一条条生态沟渠交错通连,沟渠中种植了水生植物。

  “这片稻田退水‘零直排’示范区覆盖面积约1700亩,不仅稻子长得好,而且水环境也比以前大大改善。”广陈镇农业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王宇磊直言道,自2019年以来,该示范区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为核心,因地制宜探索出“生态沟渠+生态塘”“生态沟渠+断头浜”“生态沟渠+圩内水系”“稻鱼共生”等四种稻田退水治理新模式,亩均综合节本增效120元以上。去年,龙兴村的赵家兜灌区成为我省首个稻田退水“零直排”灌区。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叶家浜灌区,充分利用断头浜构建了‘生态沟渠+断头浜’治理模式,采用生态沟渠进行一级消纳,再通过断头浜水下森林的浮水植物拦截消纳后达标排放。”王宇磊说,生态沟渠可以削减25%-30%退水中的污染物质,再加上末端断头浜和小河浜的进一步净化消纳,极大减少了污染物排放。“稻田退水‘零直排’建设工程,投入小,像这里每个灌区大概仅需投入数十万元,‘肥水减肥’的生态效益却很显著。水环境好了,老百姓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治水红利’。”

  记者从平湖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市从2016年开始着手试点建设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以来,在全省首创性地编制了《平湖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稻田退水)规划》,如今已探索形成了稻田退水“零直排”的治理雏形。截至2020年底,平湖市共建设生态沟渠系统36条,总长度为38.59公里,覆盖面积1.65万亩。当地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排放水样总氮平均下降23.76%、氨氮平均下降26.41%、总磷平均下降26.04%,稻田退水治理成效明显。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平湖的治理实践是嘉兴实现稻田退水“零直排”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北粮仓”嘉兴市在平湖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并推广应用“稻田+生态沟渠+水塘(河浜)”“稻田+生态沟渠+生态塘”“稻田+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三种治理模式,努力削减稻田主要面源污染物。

  今年,嘉兴市又“重磅”出台了《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力争到2025年底,完成稻田退水“零直排”建设工程覆盖面积60万亩以上,治理区内稻田面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三分之一以上。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稻田退水“零直排”示范面积3.1万亩。

  省农业农村生态与能源总站负责人表示,嘉兴推行的以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为基础的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在提高水稻品质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实现增产增效、减投减排和区域水环境改善的“三赢”,已成为我省推进“肥药两制”改革的重要创新举措之一,为全面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示范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