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产业 A05 2021-10-161 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5版:产业

从种一季到种两季,从加工到鲜食——

番薯产业何以成为宁波农民增收“香饽饽”

  又到了番薯成熟收获的时节。国庆前夕,在宁波宁海、象山、奉化等番薯种植基地,农民们陆续开挖番薯。作为一种常见旱粮,宁波市番薯常年种植面积六七万亩,主要分布在奉化、宁海、余姚、象山等地的一些山区乡镇,这里的村民保持着种植番薯的传统。过去,采收的番薯以加工淀粉为主,将其分别制成番薯粉丝、番薯面,有些农户还用番薯制作烧酒,以提高番薯的附加值。

  番薯营养丰富,富含膳食纤维和有益元素。近年来,因其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和绿色特性,在市场上颇受消费者欢迎,特别是以鲜食为主的小番薯,其独有的美味,在番薯家族中出尽风头。

  从过去一年种一季到如今一年种两季,从以加工淀粉为主向鲜食拓展,番薯产业正实现华丽转身。

  番薯加工:开辟山村增收新门路

  铜岭脚村是宁海县茶院乡的一个小村庄,只有百来户人家。村庄不大,但名声却不小,有宁海“番薯面加工第一村”之称,番薯面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小小番薯给村民创造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轧粉、沉淀、过滤……经过一道道工序,番薯被加工成了直径60厘米的圆形饼块,一块有20多公斤重。等饼块冷却后,再用机器制成番薯面。

  蒋伟国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小型番薯面加工厂,说起这一行,他头头是道。蒋伟国告诉笔者,他一年到头都在忙着加工番薯面,一天可以加工350公斤到400公斤,秋冬季尤为忙碌。产品主要销往超市和菜市场,平均价格每公斤40元。加工番薯面的机器也是蒋伟国自己研制的,这家小小的加工厂已通过了SC生产认证。

  据统计,铜岭脚村的番薯面年产量在150吨左右,占到整个宁海县番薯面年产量的四分之一。目前,村里共有两家加工厂通过了SC生产认证。

  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专家介绍,该县现有番薯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种植区域包括茶院、力洋、岔路、前童等乡镇,平均亩产2250公斤,加工产品主要有番薯粉、番薯面和番薯烧酒。

  近年来,随着优质、高产番薯品种的引进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加之由番薯原料制作的面、粉、麻糍等产品在宁波、杭州、上海等城市受消费者青睐,番薯及其制品产业已成为宁海农户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

  作为一种旱粮,番薯不占用水田,种植适应性广,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重要粮食作物,尤其适宜在低山缓坡种植。

  在宁海茶院乡道士桥村,宁波道合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在油茶树下套种了30亩番薯,效益不错。该公司总经理杨贤挺说,番薯打碎后加工成淀粉,年产量有2万多公斤。

  奉化区大堰镇山清水秀,土壤的pH值呈偏碱性,特别适合番薯种植和生长。当地农户种植番薯,亩收入最高的可达1.5万元。竹林村僻居奉化西南一隅,与新昌交界,该村有劳动力的家庭都在种植番薯,番薯是当地村民的一大收入来源。每年进入10月,家家户户晾晒番薯面,成为当地一道独特景观。

  叶士海是大堰镇一名番薯栽培“土”专家,潜心研究番薯种植技术40多年。近年来,他向当地农户传授番薯高产种植技术,使大部分农户种植的番薯增产一倍以上。他还走出大堰,把番薯种植技术传播到宁海其他一些乡镇。叶士海表示,番薯储藏相对简单,阴凉地方就可以堆放,对山区农户来说,种番薯是一条不错的增收路子。

  在余姚四明山、大岚、梁弄等乡镇,每到金秋季节,家家户户制作四明山区特有的传统风味食品番薯枣及番薯粉丝。从赠送亲朋好友到拓市销售,番薯枣、番薯粉丝这些传统土特产成了“香饽饽”,卖出了好价钱。前来四明山区游玩的客人尽兴而归时,总会带些手工制作的番薯制品回家,仅番薯枣一项,每年就能为当地农户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

  迎合需求:鲜食小香薯成为“香饽饽”

  传统种植模式下,番薯一般四五月份种下,十月份收获,一年只种一季。

  在奉化区大堰镇沙柯村金缘生态番薯示范基地,早在7月底,今年第一批小香薯就采收了。看到番薯提前采收,村里的一些老农感慨:“开挖番薯,从来没有这么早!”

  据了解,这里种植的番薯采用二季栽培方法。试验改变了原有的栽培模式,在烈日炎炎的7月,小香薯提前上市,这在宁波市也是首次。

  近年来,由于山区青壮年人口不断流出,导致番薯种植面积下降,但市场对健康粗粮食品的热捧度却在上升。为此,改变传统的番薯种植模式势在必行。

  去年,大堰镇政府引进企业,以工业化管理模式发展农业,在该镇沙柯村建立番薯示范基地,打造特色优质番薯产业。

  叶士海作为技术顾问,参与了新栽培方法的试验。他告诉笔者,小香薯肉质细腻,甜而不干,且营养丰富,比普通红薯更具食用功效,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小香薯获得丰收,第一季亩产量1000公斤左右,市场上每公斤可卖6元至10元。第一季采收后,8月份再种第二季,10月份又可以采收。两季收下来,经济效益可观。

  宁波市农艺学会秘书长、高级农艺师王旭伟表示,小香薯能提早产收,得益于宁波市农技推广总站的支持。今年,宁波市共引进鲜食小香薯、叶用保健菜薯等11个番薯新品种,其中包括“西瓜红”“江头白”“鸭蛋黄”等一些特色地方品种。

  小香薯以鲜食为主,迎合了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市场前景可期。宁波市农业农村部门也把“迷你番薯春秋两季栽培高效种植模式”列为全市重点推广的新型农作制度60个案例之一。该模式采用市场适销对路的迷你番薯品种,通过春季保温育苗,将扦插期提早到4月初,在第一季收获结束后,立即剪苗扦插第二季,亩产值在万元以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适宜宁海、奉化等低丘缓坡山地(园地)及部分滨海旱地特色农场应用推广。

  攻克难题:强化番薯产业科技支撑

  番薯原产于中美洲,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作物,国内湖北、河南、广西、贵州等地的山区广泛种植。目前,浙江省番薯全年种植面积约75万亩,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半山区及沿海滩涂区域。去年,全省番薯折干后总产量近30万吨。

  业内人士指出,搞好番薯等旱粮生产,是新形势下粮食面积扩增的重要方向,对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省番薯受病虫害影响较大,宁海、象山及台州等地的番薯茎腐病发生较重,导致产量锐减。宁波市农科院优质特色薯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推广项目组,利用组培和大棚网室条件提纯复壮番薯原有品种,同时选育适合本地栽种的淀粉专用型品种,生产脱毒薯,利用本地育苗基地生产健康种苗,以减缓种性退化。“通过控制种苗源头,选育抗病品种,提高健康番薯种苗覆盖面,是提升番薯产业的根本出路。”宁波市农科院生态所高级农艺师王芳如是说。

  宁波道合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在宁海梅林街道仇家村建立了番薯脱毒种苗培育基地。据杨贤挺介绍,番薯脱毒种苗培育已有三四年时间,年培育脱毒番薯苗200万株,主要供应宁海、象山及台州等周边地区。目前,其公司的番薯脱毒种苗培育基地已被列为宁海县农业农村局“十四五”种苗规划基地,拥有“浙薯13”“浙薯33”“心香”“西瓜红”“渝薯17”“徐薯18”和“薯绿1号”等10多个番薯品种。基地还得到国家番薯研究中心和省、市农科院的技术支持,开展番薯病毒防治试验。

  为做大番薯产业,去年,宁海县茶院乡成人学校联合该县农技推广站、道合农场,选取了12亩试验田,开展“浙薯13”番薯种植试验。通过实地示范,提高农民的番薯种植技术,帮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不做试验不知道,差几天种植,产量差距那么大。”农户俞志良看到试验结果后十分惊讶。今年,茶院乡成人学校以番薯的鲜食、菜用、深加工等产业链为导向,计划在许家山村、铜岭脚村开办番薯种植技术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农户的种植水平。

  “尽管今年基地遭受了‘烟花’台风影响,但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收成。”金缘生态番薯示范基地负责人金亦君信心满满地说,团队将规范种植技术,全面实施数字标准化管理,打造高质量的番薯精品基地。

  宁波市农技推广总站相关专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旱粮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广泛开展旱粮优质特色新品种引种和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薯类重点推广“浙薯13”“心香”等品种,以及迷你番薯春秋两季栽培高效种植模式,建立绿色高效示范基地,不断提高番薯产业发展水平。

  孙吉晶 王旭伟 毛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