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韶华:“恋”上珍珠的“鱼二代”
王超亚 王东方
![]() |
朱韶华夫妇在喂鱼。 |
成人手掌大小的蚌,用专业工具撬开蚌壳,取出圆润光洁的珍珠。很多喜欢看网络直播的朋友们,对珍珠蚌应该不陌生。从蚌中取出的各色珍珠,可以加工成项链、耳坠等漂亮的首饰,受到爱美人士的青睐。
近日,笔者来到武义县王宅镇四八店村的韶华珍珠养殖场。只见宽广的水面波光粼粼,一条条用绿色饮料瓶做成的浮漂浮在水面上,与浮漂相连的编织网里,“住”着一只只珍珠蚌。“今天我很高兴,刚刚收完鱼,价格不错,草鱼都卖到20多元一公斤;珍珠蚌苗需求量很大,价格也是七八年来最高的。鱼蚌共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养殖场负责人朱韶华说。
因祸得福成就“珍珠恋”
朱韶华是金华人,是武义女婿。19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朱韶华接触到了珍珠行业。次年,朱韶华开始在湖州、江西、湖北等地与他人合伙养殖珍珠。邹银仙是武义远近闻名的插片种蚌能手,经常带着一群“插片人”到全国各个珍珠养殖场插片种蚌。
2001年夏季,正当种蚌生长关键时刻,一场洪水夹杂一家工厂排放的废水冲进了朱韶华在湖州的珍珠养殖场,母蚌和待种的蚌全部死亡,损失达40多万元。这场突然袭来的天灾击倒了朱韶华,蚌死光了,插片种蚌的人也都走了。第二天中午,朱韶华躺在守蚌的小房子里失神。“朱老板,朱老板……”突然,朱韶华听到了一阵熟悉的轻喊声,他睁眼看到,上午已离开养殖场的邹银仙站在床边。原来,已买了车票准备回武义的邹银仙,一路上越想越不放心。“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他还把工费、交通费一分不少地付给了我带出来的30多名‘插片人’,我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回武义,得帮帮他。”于是,邹银仙毅然返回养殖场。就这样,当年,朱韶华虽然损失了全部珍珠蚌,却娶回了一位意志坚强、勤劳能干、善解人意的妻子。大家伙把朱韶华和邹银仙的结合称为“珍珠恋”,不失为一段佳话。
匠心养蚌成为“领头羊”
21世纪初,随着珍珠蚌养殖业进入微利时代,珍珠蚌养殖户纷纷转行,但朱韶华夫妇从未放弃,毅然决然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珍珠养殖的事业中,苦心钻研养殖技术。
2013年,朱韶华利用“简易温棚三角帆蚌早繁技术”,在王宅镇四八店村做了256个池进行蚌苗繁育。养蚌苗比养珍珠大蚌技术更加复杂,人也更加辛苦。蚌苗繁殖离不开黄颡鱼,可以说黄颡鱼是蚌苗繁殖时的“保姆”。繁育蚌苗时,种蚌所产生的钩介幼虫需寄生在黄颡鱼的鳃瓣和鳍条上。黄颡鱼因受刺激而分泌出一种黏性物质包裹钩介幼虫,幼虫即以分泌物为营养,完成变态过程,才能变成稚蚌。在钩介幼虫变态成稚蚌前,需将黄颡鱼小心地转移到稚蚌培育池,从黄颡鱼身上脱落的稚蚌,才能自由地在池底生长。为防止稚蚌堆积,朱韶华夫妇每天都要在蚌池上用手掌来回搅动池水。棚外的气温10多度,棚内往往能达到四五十度,不要说干活,哪怕在里边站个几分钟就是一身的汗。看到妻子累得又黑又瘦,朱韶华心疼不已。但邹银仙乐观地说:“咱练的是太极,洗的是桑拿,乐在其中啊!”
随着育苗技术不断提高,前景越来越好。2014年年初,朱韶华拆除了设施落后的简易竹棚,采用钢管搭架,育苗池也扩大到576个。在金华市科技特派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淡水珍珠养殖专家张根芳的指导下,建成了自动化供水循环系统。随后朱韶华又研制出“气流搅动捧”,搅苗池时,站立着身子,拿着“气流搅动捧”就可以全方位地把池子搅遍,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人也无需那么劳累。
当时,不少培育幼蚌的专业户,利用太阳能大棚薄膜保温提高珍珠小蚌上市时间,缩短小蚌养殖周期,提前出苗抢占市场先机。但朱韶华发现,依靠这种方式,一旦遇到气温下降或阴雨天气,大棚里的气温往往达不到要求,会影响稚蚌生长,如若出现“倒春寒”,还会造成稚蚌死亡。通过多方考察,朱韶华决定采用锅炉来控温。温度不够时,利用烧锅炉,通过水泵、水管,把热水引到各个保温棚里,提升棚内温度,这样不管是阴雨天气,还是“倒春寒”,都能确保棚内的温度适合稚蚌正常生长。经过多次试验,朱韶华终于熟练掌握了这项技术,这项技术也成为金华市幼蚌养殖业中的首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朱韶华的养殖基地先后成为金华市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浙江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获得“关于一种防止贝苗堆积的育苗方法”专利、“关于三角帆蚌新品种选育F4代扩繁和保种”和“关于纯紫色淡水珍珠定向培育技术研究”等成就,真正成为了武义繁育蚌苗的“领头羊”。
鱼蚌共生开辟“致富路”
在养殖珍珠蚌之前,朱韶华是个典型的“鱼二代”,家里拥有多口鱼塘,进行鱼种繁育。在武义从事繁育蚌苗后,朱韶华在繁殖场附近流转了几亩水塘,养殖草鱼等四大家鱼,利用鱼的排泄物繁育珍珠蚌苗,在产出珍珠蚌苗的同时还能产出鱼,达到鱼蚌共生、鱼蚌双赢的效果,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养鱼的过程中,爱动脑的朱韶华还想出了一招“抬网+吊鱼”式的捕鱼方法,既减少了人力,也提高了捕鱼效率和鱼的品质。他把鱼网固定在鱼塘中的4根竹桩上,三边固定,一边开一个口子,让鱼儿进入吃食(一般设在饲料投喂区域)。要捕鱼时,开起投料机投喂,鱼儿便从开口处进入鱼网抢食。估算鱼商需要的鱼量,瞅准时机拉动开口处机关,鱼儿就被关在了网中。鱼商的车子一到,通过固定在竹桩上的滑轮和一根竹竿进行抬网,把鱼捞进鱼桶中。配合岸边的吊机将鱼桶吊上运鱼车。这样捕上来的鱼儿清清爽爽,没有一点泥水。鱼品质也特别好,没有泥土味。捕一网鱼差不多半个小时就能完工,并且只需要3个人操作。而以前传统拉网式的捕鱼至少要10多个人拉网,多花上两三个小时,人累得够呛,还有很多泥水被吸入鱼体,降低了鱼的品质和口感。
从去年开始,朱韶华夫妇又增加了黄颡鱼的养殖,为自己提供繁育珍珠蚌苗用“寄主鱼”、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可为其他蚌苗繁殖户提供“寄主鱼”,又开辟了一条增收渠道。王超亚 王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