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桐乡市全力助推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见闻
李军
![]() |
桐乡花间园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农创客尹海龙(右),正在指导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低收入农户金建民扦插美洲茶幼苗。 |
□本报记者 李军 文/摄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于浙江而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着力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短板是重要一环。
共富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近年来,桐乡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先富帮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要求,以数字赋能为动力,不断深化低收入农户“奔富十法”,探索出一条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桐乡路径”。2020年,该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29元,较2017年增长53.4%,绝对值列嘉兴市第一;低收入农户人数较2017年减少38.3%,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降至0.9%。桐乡市的这些做法和成效,得到了副省长刘小涛的点赞,认为做法针对性强,可复制、可推广。
8月18日,记者就低收入农户增收主题,专程前往桐乡一探究竟。
兜底帮扶,
聚焦因残因病致贫
“又来看我们啊,谢谢你们!这些年,多亏了政府的帮扶!”临近中午,记者跟随桐乡市农业农村局服务组一行,走进该市崇福镇湾里村一个斑驳的二层小楼时,“屋主人”俞惠兴迎了出来,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去坐。
俞惠兴今年66岁,老婆、女儿因病残疾,家里经济收入几乎全靠他平常在外做点零活。“现在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以前每月光老太婆的药费支出就要500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压力很大。”俞惠兴说。
谈起政府对他的帮扶,老俞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几年,市里、镇里和村里不定期有干部来帮我们解决难处。现在,我们办理了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保险和大病无忧保险,医药费基本不用自己掏了,每月还能拿到一笔低保的钱,日子有保障了。”
于细微处见真情。如今,在桐乡,像俞惠兴这样受到全方位“兜底帮扶”的低收入家庭还有不少。
桐乡现有低收入农户4628人。“绝大多数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能力不强、后劲不足,其中又以因残因病致贫的居多,占比约85%。”桐乡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群告诉记者,实现共同富裕,做好这类群体的兜底帮扶工作,让他们“不掉队”,迫在眉睫。
开展兜底帮扶,筑牢民生底线,才能托起幸福生活。近年来,桐乡市创新实施“五个一”结对帮扶机制,共落实市、镇(街道)两级帮扶干部1503人,实现“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结对全覆盖,去年以来共开展帮扶走访6.8万多人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300余个。同时,该市还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大力实施“教育帮扶”“安居帮扶”“健康帮扶”等行动,高质量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力助力低收入农户过上美好生活。
当前,该市的低收入农户增收已经实现了从兜住底线,到生活保障,再到提升发展的转变:全市低保标准提升至每人每月920元;低收入农户医疗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由政府承担,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实现全覆盖,有效减少了因残因病致贫的情况;建立了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即时救助制度,有效确保了农村困难家庭住房安全。
“奔富十法”,总有一法能帮到你
兜底帮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助推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致富,才是长远之计。
为进一步激发低收入农户增收动能,近年来,桐乡市坚持扶智和扶志、“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创新推出低收入农户“奔富十法”,即一户一策连心法、飞地认养众筹法、抱团合作增收法、“一地三金”统筹法、因地制宜“授渔”法、转移就业扶志法、创业贴息助推法、消费帮扶互利法、寻根问源破难法、兜底理赔保障法,切实助推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湾里村有一处被当地人称为“共富大棚”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基地,记者走进其中一个大棚,只见连片的番薯藤茎粗壮,叶片茂盛,生机勃发。来自桐乡市农业农村局“党员硕士团”的几名成员正和湾里村党委书记吴明学一起,细心查看番薯长势。1个多月后,这些地里的“土货”就将新鲜上市。
“我村现有低收入农户27户。去年以来,为帮扶他们持续增收,我村引进了现代高效农业‘共富大棚’项目。项目占地70亩,通过以村集体经济带动低收入农户整体发展的模式,将低收入农户的承包地以‘互换并块’方式实现集中连片,建成后出租给蔬菜种植户,同时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吴明学说,通过产业帮扶,实现土地租金、设施股金、劳动薪金、风险保障金和成本收益金“一地五金”,初步估算,这个项目每年可为每户低收入农户增收2000元以上。
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至今,桐乡市已建立“共富大棚”示范基地12个,带动低收入农户368户,每年可增收72万元。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为切实提升低收入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桐乡市还依托“农创园”等创业培训平台,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和免费的技能培训。去年,全市累计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公益性岗位662个,实现增收550余万元。“现在,我靠桐乡花间园艺有限公司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免费传授的盆栽种养技术,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在桐乡市崇福镇农创园工作的崇福镇东安村低收入农户金建民高兴地告诉记者。
为助力低收入农户创业,该市还推出了扶贫小额信贷贴息政策“农康贷”,去年以来,全市共落实扶贫小额信贷贴息82户次,贴息补助16万元。该市河山镇借助“潘生鲜”电商平台,去年帮助低收入农户等销售农产品120余万元;洲泉镇实施“飞地认养”项目,43户低收入农户抱团委托“华腾牧业”饲养生猪,户均年增收3000元……如今,一个个奔富的实招在桐乡各地“落地开花”,为当地低收入农户铺展了有效的增收路径。
数字赋能,“三形三色”精准服务
在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中,二维码已不可或缺。在桐乡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科的唐奇财看来,“低收入农户帮促数字化系统”里的那一个个二维码,就是全市低收入农户的专属“画像”。只要扫一扫,每户家庭的收入水平、政府补助、帮扶情况等信息一清二楚。今后,这个码还将是低收入农户的“专属管家”,办事跑腿、寻求帮助等,扫码便触手可及。
今年,桐乡市借助被列为全省低收入农户数字化帮扶先行先试单位的契机,组建了低收入农户数字化帮扶专班,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民政局、市政务数据办、市医保局等20余个部门联动参与,印发了《低收入农户帮促数字化系统迭代升级实施方案》,明确将围绕低收入农户“我要帮促”一件事,在省帮促数字化系统的基础上,以“浙农码”为总入口,建立完善桐乡市低收入农户数据仓,创新“三形三色”返贫预警机制(“三形”指根据低收入农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发展动力等情况进行“方形、圆形、星形”三种形状赋码,不同形状码采取不同方式的针对性帮扶举措;“三色”指根据低收入农户帮扶需求,实行“红黄蓝”动态赋码,显示为红码和黄码的,系统会向帮促干部发出警报,启动实施针对性帮扶措施),力争率先完成低收入农户帮促数字化系统迭代升级,切实提升帮促工作效能。
“目前,我们正不断完善应用功能,加快建立与银行、人社、教育、就业、保险等部门的系统对接,构建信贷、培训、就业、保险等多种应用场景,让低收入农户得以更加便捷地享受相应服务。”唐奇财说,他们力争将这个系统打造成桐乡市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改革的一张“金名片”。
根据计划,今年,桐乡市力争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全面消除年家庭人均收入1万元以下现象;到“十四五”末,全市低收入农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