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论坛 A06 2021-08-071 2021年08月07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论坛

利用红色资源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思考

——以建德市梅城镇千鹤村为例

  □朱静宜 

  上世纪50年代,建德市梅城镇千鹤村妇女在党的领导下,打破传统旧俗,投身农业生产,倡导男女同工同酬,树立了妇女参加集体劳动的典范,孕育了“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千鹤妇女精神”,是“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本文以千鹤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村红色资源的特点与优势,总结利用红色资源创新乡村治理的方法,探讨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影响力。

  千鹤村红色资源的特点与优势

  “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自2020年5月26日建成运营以来,已接待参观人员980余批次、5万余人次,承接省内外妇女干部培训班28期、1500余人次,先后创建成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女子学院现场教学实践基地、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浙江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等。同时,“千鹤妇女精神”实践基地还在遥远的新疆阿克苏落地建成。其主要特点为:

  基层社会治理彰显担当。一是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服务网,形成“村妇联主席—村妇联执委—网格妇联执委—妇女群众”四级管理模式。二是利用樟树底初心教育学堂、千鹤妇女大讲堂等,推行农村“妇女议事会”工作制度,创建七支“千鹤巾帼红”品牌队伍,服务对象涵盖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三是数字赋能开发“伊码办”,推广数字化智慧化乡村治理应用场景,妇情民意实现数字管理全覆盖,形成问题“收集-办理-答复-督办-评价”闭环管理模式。

  以女性为主体的经济新业态涌现。一是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千鹤标识,推出“千鹤风味四起”农特产品,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公司及园林养护公司承接业务。鼓励村民创办民宿、农家乐,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二是依托梅城古城景区开辟“千鹤嫂”双创街区,打造千鹤一茗、千鹤一碗等主题业态,同时,盘活农贸市场、沿街商铺及里头坞等集体资产,培育物业产业。三是引进社会资本,与浙江联众集团合作开办千鹤“欢庭·她宿”“千鹤一面”食宿一体化的民宿综合体。

  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完美蝶变。一是加强“空中加层革命”“棚厕革命”,大力实施围墙拆除及通透式围墙改造工作,使庭院环境与外部有机衔接、相互融合,扮靓农家小院,重塑乡村韵味。二是按照美丽宜居示范村要求,创建“3A级景区村”,实施杆线上改下、村庄水系联通、沿线路网改造提升等,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不断改善提升人居环境。三是开展鹤舞千家、巾帼马拉松欢乐跑等系统活动,提升村庄知名度,共享村庄环境整治成果,提升千鹤人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千鹤村面临的阵痛与发展对策

  千鹤村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产业导入、村庄运营等转型期的阵痛。安吉余村是绿色发展振兴乡村的典范,千鹤村和余村具有相同的地貌和交通区位优势,不妨借鉴余村的成功经验,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提升自主造血能力,走产业振兴之路。

  千鹤属于城郊融合型村庄,自然景致欠佳,但红色资源丰富,加上比邻的十里埠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滨水资源,岱头的民宿发展也已成规模,可以成立千鹤十里埠乡村振兴综合体,在提升自身发展能级的基础上,放宽视野,联合开发,打造更多的节点和枢纽。

  目前,千鹤村已入选杭州市首批未来乡村试点,按照“五化十场景”的要求,以数字赋能突出精神文化特色,全力打造环境整洁、生活便捷、产业兴旺的美好乡村。可以在千鹤造纸厂区块建设一所集党政干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兴趣提升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女性培训学院,以红色培训为启引,全面发展培训产业,加快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生产力和影响力。

  在运营模式上,可选择国企引领,党校支撑,民营入驻,公司化合作运营。依托“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由旅投公司开发多样教学方式和精品旅游线路,搭建引才聚才平台,打造红色培训主阵地。以党校、技校作为政府培训力量代表,提供政治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力量支撑,为市场提供优质课程体系。政府从政策、资源等方面提供扶持条件,吸引社会资本,推动民营培训机构有序入驻,扩大供给规模,丰富培训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千鹤村可以以土地资源、物业租赁、师资服务等方式入股,与运营主体成立联合公司,统筹企业资源、政府政策和市场要素,充分发掘培训产业的各项价值,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一)“培训+文旅”。培训与文化旅游结合,使红色文化通俗易懂。目前到千鹤旅游的大部分群体仅在基地参观,村里停留的时间很短。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开展体验式“培训+旅游”,增加实践性与参与性,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一是在下高自然村开展同吃同住现场培训,打造洪水花故居、胡采薇故居、巾帼小铺、傅爱娥庭院等现场教学节点。同时,探索利用VR科技、影像互动等方式,提升培训体验感和参与度。二是千鹤拥有杭州市唯一的一支女子民兵连,可在基地南广场西侧重建千鹤女子民兵连部,串联基地延伸旅游,设置彩绘打卡点、小品雕塑等军营元素。三是根据村庄区块定位,鼓励村民积极承担红色文化传播者的角色,重点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健康餐饮、咨询服务等培训产业。盘活集体和群众闲置资产,以合作入股为原则,以产权共享为核心,实现村集体和村民个体均衡发展。

  (二)“培训+演艺”。利用演艺产品,延伸文化内涵,打造千鹤演艺品牌。建议在千鹤村万家坞水库区块开发《千鹤女人》夜间实景演艺产品,注重演出的新鲜感、体验感、互动性。同时,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结合主题活动以点带面,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活化,用年轻人喜欢的沉浸式双向互动,演好千鹤故事,更广泛地传播“千鹤妇女精神”。为保持演出的原汁原味,除关键主演之外,可聘请当地村民作为演员参与演出,使村民可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家门口增收。

  (三)“培训+研学”。培训产业与研学的结合,将文化资源串联成各种特色线路,使千鹤更好发挥教育功能。研学的生命力在于属地资源,在于历史资源加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的融合。通过参观学习、素质拓展、农耕体验、竞技训练等形式,开展当一天民兵,干一把农活,上一堂思政课,吃一顿忆苦思甜饭的研学营。利用乡愁记忆区块、千鹤一家广场前闲置空地,与社会资本洽谈军事拓展、团建旅游合作项目。建设以迷宫为主题的亲子乐园,丰富研学内容。同时,开发文化创意IP,通过文创产品,创新内涵挖掘方式,促进旅游消费,实现双赢。

  作者系建德市梅城镇千鹤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