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产业 A04 2021-07-101 2021年07月10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4版:产业

文章导航

冬瓜种得好,每亩收入可达上万元

浙江冬瓜产业大有可为

科技人员在查看节瓜新品种“粉星101”生长情况。
节瓜
冬瓜种植基地。

  眼下,正是冬瓜成熟上市的季节。这几天,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蒋里村的蔬菜种植大户王礼米忙着在大棚里采摘冬瓜。今年,他采用搭架“吊瓜”技术种植冬瓜,种出来的冬瓜特别大,每个瓜重25—35公斤,亩产7000多公斤,按当前市场批发价每公斤1.4元测算,每亩收入可达1万元。

  近年来,受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冬瓜作为老百姓最常吃的蔬菜之一,其省工省力、高产稳产的生产优势受到不少菜农的重视,种冬瓜正成为宁海、萧山、黄岩、桐庐、衢江、龙游等地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渠道之一。据统计,目前,我省每年冬瓜种植面积13.6万亩,平均每亩产值5000元以上,年产值超5亿元。

  传统产业重现魅力

  冬瓜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一定的利尿消炎、瘦身消肿等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我省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冬瓜的习惯。为鼓励农民多种瓜、种好瓜,浙江农业之最评选委员会办公室从2005年开始每年举办“冬瓜大王赛”,寻找我省瓜农种植的“巨无霸”冬瓜。2020年,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红星村农民生产的大冬瓜,瓜长161厘米、“腰围”194厘米,重达221.4公斤,获得了“最重的冬瓜”吉尼斯世界纪录。

  我省农民种植的冬瓜种类多。除了毛籽粉皮大冬瓜、光籽粉皮大冬瓜、黑皮大冬瓜等种类以外,近年来,各地的节瓜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节瓜作为冬瓜的一个变种,俗称“小冬瓜”,拥有瓜形小巧、结瓜率高、老嫩果实随时可采的优势,适合家庭一餐一瓜,一直深受台湾、两广等地消费者的青睐。由省农科院培育的可直接生吃的水果型节瓜新品种“翠星101”和“粉星101”,因具有甜香味、耐煮、高产、抗病等优点,已在杭州、金华、衢州、丽水、湖州、嘉兴等地开始小范围规模化种植,除了满足当地消费市场,还供应上海市场,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推广潜力巨大。

  产业短板亟需补上

  作为冬瓜产区之一,虽然我省种植的冬瓜类型多样、品种丰富、独具特色,但产业发展仍存在明显短板。

  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目前,我省冬瓜种植以农户小面积零星栽培为主,普遍存在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产量低等弊端,产品基本在当地自产自销或被小菜贩低价收购。由于产购销脱节,冬瓜价格波动大,导致我省冬瓜产业整体收益不高。

  品种急需改良。目前我省冬瓜主栽品种是农民自留的本地粉皮大冬瓜为主。其外形呈长炮筒状,嫩瓜皮青色略带白色花斑,老熟后瓜皮外覆盖一层厚实的白色蜡粉;果肉白色、水分含量高,风味清淡,易煮软煮烂;一般长50-70厘米,瓜身粗25厘米左右,单瓜重20-25公斤,亩产3000公斤左右。这种冬瓜的优点是耐热耐晒、抗病性强,缺点是腔大肉薄、结瓜迟、产量低。此外,农民长期自行留种,导致品种抗性和纯度下降,急需提纯改良。

  加工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冬瓜全身是宝。冬瓜肉、冬瓜汁、冬瓜皮、冬瓜籽、冬瓜根均含有不同营养成分及抗氧化、降血糖等活性成分,而且耐贮运,可常年供货。近年来,我省一些企业在冬瓜深加工产品开发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宁波三丰可味食品有限公司、宁波引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加工“宁波臭冬瓜”,年需上万吨冬瓜原料,年创产值上亿元。浙江娃哈哈集团以冬瓜为原料,成功开发“冬瓜蜜”饮料,该饮料低糖低碳、口感香醇,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养胃功效,很受消费者欢迎,每年可消耗几十万吨冬瓜原料,产值几十亿元。但与台湾、广东等地相比,目前,我省冬瓜加工业存在产品种类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一些加工企业仅利用冬瓜肉或冬瓜汁等,利用单一,把冬瓜皮、冬瓜籽、冬瓜瓤作为废料抛弃,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不利于环保。因此,我省应加快发展冬瓜深加工产业,对冬瓜进行全方位开发利用,提升冬瓜产值。

  多管齐下做优产业

  冬瓜是夏秋蔬菜市场“渡淡”的主力军,无论鲜销还是加工,都有巨大市场需求。因此,应进一步丰富冬瓜种类,提高栽培水平,发展精深加工,促进冬瓜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品种优化调整。以优质、高抗、高产、特色为目标,加大科研力量投入,鼓励科研机构以及种业公司积极研发适宜本地种植的各类冬瓜品种,包括鲜食水果型、炖汤火锅型、炒食煎炸型、腌制加工型、饮料果汁加工型、瓜糖瓜蓉加工型等不同用途的优良冬瓜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满足市场需求。

  优化种植技术。良种还需配良法。以优质、高产、安全、节本增效、省工省力、机械化为目标,集成推广与新品种配套的各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一是推广标准化集约育苗技术。建立专业化、工厂化育苗大棚,通过光照、温度、湿度、肥力的标准控制,创造良好的育苗环境,培育壮苗。

  二是推广搭架栽培方式。搭架栽培具有易管理、产量高、瓜条直、着色匀的优势,可以加大田间通风量,提高坐果率,减少日灼病、白粉病等病害的发生。种植大冬瓜推荐用盘蔓“一条龙”搭架模式,小冬瓜与节瓜推荐自由留蔓棚架模式。

  三是推广地膜与地布相结合的全覆盖种植模式。该模式可有效防止杂草生长和土壤板结,降低除草和中耕松土的田间管理成本,消除除草剂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根部踩压,有利于根系发育。

  四是科学施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冬瓜生产上,根肥与叶面肥应联合使用,及时追肥,促进叶片生长,延缓叶片衰老,保证枝繁叶茂,提高植株抗病性。

  五是绿色高效防控病虫害。我省冬瓜种植主要有蔓枯病、炭疽病、菜青虫、瓜蚜、花蓟马等病虫害。农民朋友应根据不同病虫的生存特性,抓住最佳预防时机,正确适时地对症用药,安全高效地防治各种病虫害。

  六是合理轮作与深耕休耕。冬瓜种植存在连作障碍,用地养地要结合,避免2年以上连茬种植冬瓜,选择与不同叶用类蔬菜交叉轮作。冬季,冬瓜种植地通过2-3次深耕翻晒与灌水洗田,对土壤进行消毒杀菌,改善土壤结构,减轻连作障碍。

  大力发展订单式规模种植。相关部门应成立冬瓜规模化种植技术服务协会,帮助农户与采购商签订规模种植销售订单,降低种植风险;组织建立由大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牵头的规模化良种良法示范推广基地,邀请专家为瓜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的种植技术指导,提高我省冬瓜种植技术水平与效益,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发展冬瓜深加工产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积极开展冬瓜深加工研究,挖掘开发冬瓜籽油、冬瓜皮色素、冬瓜氨基酸、冬瓜果胶、冬瓜膳食纤维、冬瓜护肤品、冬瓜保健药片等高附加值的冬瓜深加工品。同时,加快创办或引进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建立果皮、果肉、果瓤、种子等生产加工线,做到冬瓜资源“零浪费”,提升冬瓜应用价值,推进我省冬瓜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农科院蔬菜所 陈新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