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新品种“中组18”优点突出
这个“矮个子”不一般
郑铭明 沈伟军
□见习记者 郑铭明
通讯员 沈伟军
本报讯 眼下,早稻丰收在望。明年早稻种什么品种更安全高效?早稻品种在生产上应该怎样搭配?答案就在田间。7月5日,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龙游组织了早籼稻新品种“中组18”现场观摩会。
在龙游县小南海镇下章村,参会人员仔细观摩了300亩“中组18”连片示范方。即将成熟的稻田里,水稻长得齐齐整整,约80厘米高的植株,青秆黄熟,稻穗密密匝匝。
据负责示范方的种粮大户傅献军介绍,以前当地种植的早稻品种主要是“中早39”和“中嘉早17”。这两个品种生育期相近,因此他一直在找合适的早熟品种搭配,去年试种“中组18”效果良好,今年便迅速扩大了种植规模。
傅献军给记者概括了该品种的几个优点:一是早熟,比“中早39”早3-5天成熟,与“中早39”搭配种植,减少了大户季节性抢收、抢种的压力;二是抗倒,早熟品种一般抗倒性较差,但矮秆的“中组18”成熟期经历大风暴雨依然能挺立如初;三是高产,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结实率高,被誉为“早熟的品种,迟熟的产量”;四是抗恶苗病,播种时用药剂浸种后,田间没有恶苗病发生。
傅献军对“中组18”的评价,得到参会的多地种粮大户的印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品种的大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高,制成米粉后风味好,深受米粉加工企业的欢迎。
新品种受到广泛好评,老品种“中早39”也表现稳定。“中早39”自2010年起一直是我省早稻主导品种,深受省内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种植户喜爱,被农业农村部确认为超级稻,获2020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据统计,2020年该品种在全国的推广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已突破2200万亩。
专家表示,“中组18”作为早熟早籼稻品种,生育期短,播种期弹性大,优点突出,利于早稻品种布局和后茬连作晚稻栽培,利于全年高产,同时可减轻收获期过于集中的压力。“中早39”搭配“中组18”值得在我省早稻生产中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