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困难群众是我们的天职
——记第二届浙江“最美公务员”、省农业农村厅扶贫干部杨圆华
李军
![]() |
杨圆华(前右一)在衢州调研异地搬迁工作。 |
□本报记者 李军
去年,我省圆满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薄弱村“三清零”,低收入农户同步迈上高水平全面小康。在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全省扶贫开发系统干部的奉献和努力。这其中,就有第二届浙江“最美公务员”、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秘书处处长杨圆华的身影。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扶贫干部,就像医生看病、教师育人一样,帮扶困难群众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工作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他们‘拔穷根’、铺富路,彻底告别贫困。”他常跟身边的同事这样说。
自我国全面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以来,时任省农业农村厅规划处(扶贫开发处)处长的杨圆华,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要求,全身心投入全省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用实践和实绩,彰显了一名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深入一线的“调查员”
杨圆华来自农村,从小对农村贫困实情体会甚深。走上扶贫工作岗位后,帮扶困难群众走上共同致富路,可以说既是他的工作职责,也契合了他内心的夙愿。
异地搬迁是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新阶段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政策,让偏远山村的困难群众消除顾虑、降低成本,安心地搬下山谋发展呢?
为了解农民真实想法,杨圆华带队,连续1个多月调研走访了10多个山村,面对面座谈交流,详细了解农户的顾虑诉求,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以便作出科学判断。
在得知搬迁中一些农户存在一次性付款难、迁后工作落实难、山上资源盘活难等问题后,杨圆华积极协调,为省政府制定新阶段扶贫异地搬迁政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推动实施搬迁补助、扩大来料加工点覆盖、促进山上资源流转等举措,尽量争取建房贷款和购房按揭贷款,并提出了扶贫异地搬迁负面清单,给广大异地搬迁脱贫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为把对低收入农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杨圆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牵头制定出台了20多个文件,推动各项帮扶举措精准落实到低收入农户。如针对因病致贫返贫风险较高等现象,我省创新出台了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将医疗综合报销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尽最大努力缓解低收入农户因病返贫问题。
敢打硬仗的“排头兵”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高水平全面小康要“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时间紧,任务重!杨圆华主动把岗位当“战位”,坚持挂图作战、逐项推进,全身心投入扶贫开发工作,全年几乎没完整休息过一个双休日。他常常选择非上班时间赶路出差,用时不我待、一刻不停的决心,与时间赛跑,同贫困决战。他出差的包里,一定会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和必要的文件资料。在调研间隙,在赶路的车上,他总是“自然而然”地拿出电脑,边想边写。不少的调研报告、文件材料,就是在路上这么挤时间“顺”出来的。
奉源于热爱,才干来自实实在在的钻研。在同事的眼中,杨圆华是一位善于学习、敢打硬仗的工作“急先锋”。“去年,他作为厅扶贫开发专班副组长,和专班全体同志一起加班加点,用战时思维、战时作风克难攻坚。专班是省农业农村厅攻坚的尖刀班,杨处长可以说是我们尖刀班里的尖刀。”谈起杨圆华,并肩作战的同事们为他“点赞”。
勇于创新的“探路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亟需研究突破的一个重大课题。
杨圆华知重负重,主动迎难而上,力求浙江率先破题,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他带领处里同志,下苦功夫,用笨办法,翻阅了大量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扶贫方面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认真梳理浙江扶贫演进历程,全面总结浙江精准扶贫的做法。同时,带队开展实地调研,走访全省最偏远的行政村,组织召开了20多场座谈会,深入分析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新使命新目标,提出了下一步帮扶重点和具体政策举措。
去年9月,杨圆华牵头组织完成了3万多字的《浙江精准扶贫报告》,是全国首份系统梳理总结省域扶贫开发工作的报告,受到全国同行广泛好评,相关成果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作了书面交流,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心有所念,才能一往无前。“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走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每个扶贫干部使命和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使命神圣光荣。”杨圆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