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美丽乡村 A07 2021-05-081 2021年05月0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7版:美丽乡村

股份众筹,打造新时代版“打硬股”

玉环一滨海小镇的共同富裕之路(上)

游客在上栈头村玻璃吊桥上。

  □通讯员 林学富 张聆听 

  “村里推出‘股份众筹’,一家四口人投入19500元入股,两年不到已分红两次,共分得6900元。以后,村里旅游项目赚的钱,我们家都会有分红。”近日,37岁的玉环市干江镇上栈头村村民姜岸柳开心地说,自己在村旅游公司卖门票每月有3000元工资收入,还能照顾家人。

  台州历史上,在沿海渔区,曾有几家人联手投资入股,共同造船置网出海捕鱼,被称之为“打硬股”。如今,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玉环干江镇,开始探索新时代版“打硬股”,就是姜岸柳所说的“股份众筹”,开辟了一条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新时代版“打硬股”,

  人人都“投得起”

  干江镇的“股份众筹”改革,发轫于上栈头村。

  这是东海边的一个山区海岛村,碧海、蓝天、岩石、海鸥……独特的海韵风貌在村中随处可见。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上栈头村越来越靓,吸引着附近群众来看景,但遗憾的是:游客只留下满地垃圾,却没留下一分钱。

  “村‘两委’一直在寻思‘如何把美丽风景转化为村民和村集体收入’,但总找不到好思路。”上栈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法林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联系该村的干江镇人大副主席颜光冬,在朋友圈里刷到了张家界的网红玻璃桥,便向村里提议建玻璃吊桥。

  “根据设计方案,造玻璃吊桥要投资近700万元,这对村集体年收入不足8000元的上栈头村,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吴法林说,他们把难题交给村民代表大会来讨论决定。

  会上,村“两委”抛出两种方案:一种是引进工商资本来投资,双方利益分成;另一种是村民众筹投资,自己运营。

  出乎意料的是,村民代表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二种方案:拒绝工商资本!

  “老板来投资,如果成功了,村民只有有限的土地租金收入,村集体分成也有限,而且老板也不会爱惜土地。”今年65岁的上栈头村村民陈仕东道出了村民拒绝工商资本的缘由。

  于是,新时代版“打硬股”——“股份众筹”,便应运而生。

  上栈头村注册成立了浙江栈头渔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开发运营玻璃桥项目,公司通过“村民49%+村集体51%”股权分配比例筹措资金,村民以每人每股2500元的标准认筹,年度按股权分红。

  第一轮,上栈头村全村1036人,自愿入股810人。

  2018年12月23日,历时7个月建设,玻璃吊桥投入运营。

  上栈头的玻璃吊桥面朝大海,飞架于悬崖峭壁之上。全长138米,宽2至3米,桥面至谷底垂直高度达70米。

  玻璃吊桥一开放,迅速蹿红,游客蜂拥而至,不到4个月,门票收入达400多万元。2019年3月15日,村里进行了第一次分红,每股分红1000元。

  看到这么短时间就有分红,之前正在观望、没有投资入股的上栈头村民坐不住了,向村委会主动提出要求追加入股。于是,上栈头村顺势启动了第二轮“股份众筹”,按每人每股3000元众筹,建设了海底隧道、滨海摩天轮、神州飞碟等项目,此轮共有980人入股。2020年1月,村里进行了第二次分红,每人每股1100元。

  随后,“股份众筹”改革的星星之火,迅速在干江镇燎原。炮台村每人每股5000元,众筹推出玻璃漂流项目;垟坑村分成1000元、2000元、3000元三档投资入股,众筹推出荷塘主题项目;下栈头村股份众筹建设了海鲜一条街、无边泳池项目……

  “股份众筹”为何如此受老百姓热捧呢?在颜光冬看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村民“投得起”,另一个是“与村民利益相关”。“一股三五千元,投的钱不多,也承受得起失败的风险。即便不成功,投资的项目相当于村民自建游乐场,自己也能享受。”陈仕东说。

  颜光冬清楚地记得,当时,16岁嫁到上栈头村,现已91岁的秀花阿婆也投资入股了,她说:“自己从小到大,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来村里。亏就亏,也就几千元钱,看到这么多人来,我这个老太婆很开心,也就不孤单了。”

  而另一方面,由于“股份众筹”使村民成为利益相关者,配合、参与项目建设经营的主动性剧增,避免了以往工商资本“单兵突进”“与民争利”现象,极大地减少了项目建设推进中征地、迁坟等遇到的各种阻力。

  “玻璃吊桥项目建设,本来预估要10个月到一年时间,后来不到8个月就建好了,因为村民都认为建得越快越赚钱。”上栈头村村委会副主任、村景区负责人陈妙根说。

  “49%+51%”股权结构,

  “强村富民”巧妙结合

  “村里光景区门票,一年就有700多万元收入,我们按‘村民49%+村集体51%’的股权比例分配收益,有效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增强了村集体的统筹能力。”作为“股份众筹”改革发起人之一的吴法林说。

  在玉环干江镇的“股份众筹”改革中,全部都设置了“村民49%+村集体51%”的股权结构,他们称之为“4951”机制。那么,为何是“49%与51%”?这个股权比例,有何价值呢?

  在干江镇“股份众筹”改革中,都是通过设立公司,引入现代企业模式,筹资、运作和分红都由公司来落实,经营村庄,发展村庄。如上栈头村注册成立浙江栈头渔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美丽乡村+游乐”;炮台村开办浙江炮台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美丽乡村+红色旅游”;上栈头村、白马岙村、炮台村三村联合成立干江追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每个村占33.33%股份,共同开发滨海小火车项目……

  “公司管理层和村班子虽说是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但村公司与村集体的财务是完全独立分开的。旅游项目的决定,开发建设事宜,以及收益分红都由公司‘说了算’,但10万元以上的资金支出仍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炮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骆福忠说。

  在颜光冬看来,由村公司来“切蛋糕”,两个作用非常明显,一是避免了村集体与村民“争利”,二是能够跳出村庄发展村庄。

  “其实,农村许多矛盾都是因利引发的,有的因村集体在村民间分配不公,有的则因村集体与村民争利。通过设立公司,引入现代企业模式,按股权分配利益、行使职权,权责清晰,避免了各方争利现象。”陈妙根说。

  上栈头景区开业第一季度就获利400多万元,按照比例,本来可以每股分2000多元。村“两委”会议商量,打算全部分红给村民,但在村民代表会议上,代表们提出不要全部分回来,因为看到了项目的长远利益,表示要把分红继续入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更多项目,最后每人每股只分红1000元。

  “赚的49%归个人,村里赚得越多,自己分红就越多。现在,我们村村民除了积极支持旅游项目建设,办厂的村民也纷纷以企业名义担保向银行贷款,帮助村集体筹资。”今年55岁的上栈头村村民吴加青说。

  “股份众筹”,让村民从以往的乡村旅游建设旁观者变成主动参与者。“4951”机制的建立,既保证了村民利益最大化,又保证了村集体在决策中占主导地位,巧妙地把强村与富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集体和个人两个方面的创富能动性。

  2020年,炮台村玻璃漂流项目门票收入达270万元,按照村民49%、村集体51%的股权比例,拿出108万元给村民分红,剩下100多万元作为村里的启动资金,新增了“步步惊心”和“悬崖秋千”两个项目。

  村民的投资热情,又激发了村“两委”干部的创业热情,干江镇各村的乡村振兴项目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村集体经济也随之壮大。上栈头村,在滨海玻璃吊桥基础上,新推出了海底隧道、滨海摩天轮、神州飞碟,以及军事打靶、儿童乐园、丛林穿越等10余个项目。到目前,该村整个旅游开发投入达4000多万元。

  “现在村年旅游总收入已达350万元,且村里二期旅游项目‘真人野战基地’‘重走红军长征路’等项目也即将对外营业。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里各项民生事业,也都开始张罗起来了。”骆福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