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党旗始终在这里高高飘扬
“红色基因”助深山红村重焕光彩
李松 蔡希师 徐慧芳
□本报记者 李松 蔡希师 徐慧芳
“七里黄泥红树冈,西风果熟一村香,居人只道山深好,七百年来是战场。”位于浙东四明山腹地的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因地处要害、易守难攻,在战争年代乃兵家必争之地。80多年前,这里点燃了四明山区抗日革命火种——1939年5月,四明山第一党支部在此成立,并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一带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国19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
4月27日,记者有幸到访这个深山“红村”。悠悠小巷,石墙古宅,淳厚古韵散发;极目远眺,云海缭绕,仿若置身仙境。柿林原名“峙岭”,因村庄周围柿树成林,后来改名为“柿林”。
“自然风光、古村文化与‘红色根脉’融合,是柿林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柿林村党支部书记沈士波介绍道,前些年,受人多地少、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制约,村里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村庄渐失生机。
为振兴乡村、带动村民致富,村里将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2002年开始,柿林村先后打造了四明山第一党支部旧址、“丹山赤水”、观光玻璃索桥、沈氏宗祠等景点,获得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多项荣誉。2020年,柿林村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2年的30万元增长到130万元。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村里精品民宿、农家乐的蓬勃兴起。目前,柿林村已发展精品民宿22家、床位300个,精品农家乐23家,不仅解决了当地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为村民增收提供了稳定来源。
63岁的“沈安客栈”老板沈永安在开民宿前一直在外打工,他说:“现在我一个人在村里经营民宿,一年能赚上8万元,跟以前我和老伴一起出去打工的收入差不多,老伴还能帮忙照顾两个孙子。”2020年,柿林村农家乐总收入达到10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8万元,是2002年的10倍,日子越过越红火。
柿林村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柿子、茶叶、竹笋等特色产业。其中,“吊红”柿子年产量达10万公斤,产值100万元。自2003年起,村里每年举办柿子节,2006年正式注册了“阳春红”柿子品牌,以当地柿子为原料、古法酿造的柿子白酒,更是闪耀2017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舞台,斩获金奖。
村庄发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回乡创业。沈银燕就是其中一位。“大学毕业后,我在城里的企业当了4年白领。眼看着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决定回来。”她把自家小楼改造成农家乐和民宿,同时还兼职做村里的宣讲员,义务为来访的游客讲解四明山革命历史。“现在我开的农家乐年收入达到20万元,民宿也有5万元,日子越过越富足了。”
“柿林村是四明山革命精神的发源地。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借助红色旅游的东风,进一步盘活村里的老房子,引进更多的文创项目,让村子更具乡土文化气质,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对村里民宿进行集中管理和品牌打造,提升服务品质;还要建一座康养中心,让村里的老人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对于柿林村的未来,沈士波已有蓝图在胸。
记者手记:“地处深山,不应该成为村子发展停步的理由”,年轻村支书沈士波的这句话掷地有声,体现了新一代共产党人的担当和责任。83年从未间断过的党支部,是引领这个曾经“穷山恶水”的山村稳步发展的“定海神针”,给一代又一代柿林人的血脉里植入了深厚的红色基因,引领着柿林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发展阴霾。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父老,秉持百折不挠、勇于开拓的四明山革命精神,向乡村旅游求增收动能,带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改变了村子面貌,闯出了一条山村振兴之路。从一度的“空心村”,变成如今的创业热土,红色基因必将引领这个红色小山村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