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下的高分答卷
——2020年浙江农业农村工作回眸
李松
□本报记者 李松
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形势向好,数字“三农”建设提速,扶贫开发实现“三个清零”,“千万工程”建设持续深化,美丽乡村更具气质……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省农业农村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施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深入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以战时状态、战时机制、战时思维,全力答好“两手硬、两战赢”考卷。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际增长1.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2%。
生产保供显成效
绿色发展增动能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晚稻病虫害大发生、台风洪涝灾害多发等不利因素,我省全力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奋力扭转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下滑势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亩产、总产实现“三增”,其中播种面积1490万亩、总产121亿斤,均创近5年新高。大力推进生猪产业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发展,全省开工新建年出栏万头以上大型规模猪场157个、投产100个,年末生猪存栏超620万头,恢复到2017年末生产水平的115%。
蔬菜、水产、油料作物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2020年,我省蔬菜播种面积610万亩、产量1150万吨,分别较上年增加5.1万亩、9.5万吨。油料生产保持稳定,油菜总产25.66万吨,与上年持平;油茶新增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510.7万吨,增2.5%。推广水稻主导品种种植面积775.9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浙”字号超级稻家族再添4个“新成员”,总数达19个,超级稻品种数量居全国第一。培育的优质稻品种在全国各类评比中屡获金奖。发布畜牧业主导品种22个,诞生首批“冻精猪”和首批体细胞克隆“金华猪”。
扎实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粮田“非粮化”,新建成高标准农田64万亩、新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54万亩。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和仓储设施建设,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5%,建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基地23个。创新实施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连续8年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减少不合理施肥2.52万吨。坚决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植物疫情防控阻击战,强力推进渔业、农机等领域安全生产整治,农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全省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创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113个、现代农业园区59个,累计建成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80条,总产值逾1500亿元;累计培育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600余家、家庭农场6万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72万家,带动农户505.3万户;浙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全省休闲农业共接待游客2.23亿人次,营业总收入374亿元。累计培育美丽乡村夜经济特色点(村)664个,特色线路186条。
数字赋能强根基 农村改革再深化
在2020浙江农业博览会上,数字“三农”成为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浙农码”在开幕式上精彩亮相,标志着我省农业农村领域朝着“精密智控”的方向又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线上实时直播、下单采购,通过组织云展示、云展销、云订货、云论坛、云推介等,累计实现网上成交额超6000万元。
过去一年里,省农业农村厅专班化推进数字“三农”工作,搭建了浙江省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农业农村领域网上办事率达99.96%。整建制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创建数字农业工厂163个,示范带动947个种养基地完成数字化改造。成功举办数字赋能的首个“国际茶日”浙江主场活动、浙江农博会、浙江瓜菜种博会、出口农产品交易会、农家特色小吃展等重大活动。20个县(市、区)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8.8%,居全国第一,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布局形成了包括现代农业、农村经济、人居环境、乡村治理、农民发展等5个方面16个项目的乡村集成改革矩阵;推进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农业标准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等“三权分置”新模式,推进农民建房“一件事”办理……
以“智治”赋能乡村治理。制定实施《浙江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机制,累计建成善治(示范)村4008个,国家、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270个。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全省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5%,新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5135个。
进一步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4位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我省历史上首批正高级职称农民。25个县市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人员92名、建立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653个。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实施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授信、农创客等新型主体和高素质农民培育,新培育农创客2100多名,累计达到7200多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扶贫开发促增收 农民生活“节节高”
“虽然目前香菇交易仍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这一年估摸着也能有10多万元的纯收入。”在景宁县鹤溪街道东弄村,村民蓝葱和信心满满地向记者说道。蓝葱和一家原本是村里的低收入农户,因缺少资金,多年来依靠银行贷款种植少量香菇维持生计,经常是入不敷出。在加入该县推出的“政银保”扶贫小额信贷项目后,蓝葱和一口气将香菇种植规模从2万段扩大到了6万段,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蓝葱和说。
2020年,我省紧盯高水平全面小康“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目标,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行动,规范异地扶贫搬迁,高质量推进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薄弱村“三个清零”。前三季度,全省低收入农户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1元,增幅13.6%。
在全国率先施行县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同标,全省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达到879元/月。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实现全覆盖,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建设学生资助一窗受理平台,完善控辍保学管控机制,确保低收入农户子女入学。健全危房常态化排查和即时救助机制,危房治理省补标准提高到15000元。发布《浙江精准扶贫报告》《解决相对贫困的浙江样本》,为全国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浙江方案。
高质量推进农村地区“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20分钟交通可乘圈、30分钟文化服务圈”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8957公里,行政村通客车全覆盖;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6万家;开展“千吨万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农饮水达标提标累计覆盖803万人,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电网升级、5G网络覆盖、农村停车场、新能源供应设施建设等扎实推进;845个乡镇每地至少建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农村学校标准化达标率97.7%;208家县级医院和1063家乡镇卫生院组建成161家医共体,村卫生室规范化率63%。
一系列实打实的助农惠农措施,正让我省广大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