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农业安全 A06 2020-12-261 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农业安全

“冷链”成热词,安全如何管?

——瑞安严把冷链食品安全关探访

  这个冬天,“冷链”成了热词——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消息,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日前,我省就此公布有关“人防”“物防”举措,强化“全受控、无遗漏”闭环管理,并要求持续扩大“冷链食品溯源码”应用覆盖面。

  近日,笔者在瑞安进行了一番实地探访,看看当地是如何加强监管确保冷链食品安全的。

  入库出库都要扫码 

  进口冷链食品主要包括进口的冷冻畜禽肉及水产品,在海关完成系列检验检疫流程入关后,通常首站便是运输至零下18℃以下的冷库仓储。

  位于瑞安水产城附近的朝阳冷库厂区占地不小。在冷库入口处,工作人员周桂花正负责来往人员登记,桌前的表单上,详细记录着工人们的体温情况;耳边则是重复提醒的广播:进入厂区,请戴好口罩、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

  “冷库内部其实一直在开展自查。”朝阳冷库负责人程利东介绍,作为一家中型冷库,其冷链食品库容量达3000吨。“看到冷链与病毒相关的新闻后,我们心里着实捏了把汗。”他随即要求库内厂区全面消毒,给20余名工人做了核酸检测,严格落实冷链食品入库出库流程。

  环顾四周,可以看见厂区墙壁多处张贴着“冷链食品安全警示”,上面的红色大字鲜艳夺目:“禁止未赋码未扫码入库,禁止未扫码出库。”

  笔者注意到,朝阳冷库里连排分垛堆放着各类冷链食品,分箱包装层层叠叠,有刚运输抵达的新疆红枣、新鲜的小黄鱼、保鲜的高山菜,以及各种本地冷冻猪肉、鸡肉等。而进口冷链食品包装则不同,箱体上标记着外文,整齐地被放置在仓口处。

  “你看,每一箱进口冷链食品上都张贴有二维码以及条形标识。”程利东介绍,“这相当于食品的‘身份证’,我们会核查这类食品信息是否属实、证件是否到位。”

  产品全程可追溯 

  在瑞安朝阳冷库厂区,工作人员现场为笔者展示了扫码查验过程。工人们随机搬出3箱抽检食品。“滴——”拿出手机,打开支付宝,对着箱体扫一扫,眼前这箱“带骨犊牛肋排”的信息立马显示在“浙冷链”界面上。根据记录,该产品产自新西兰,10月19日运输至瑞安进入朝阳冷库,也是在此站完成了赋码。屏幕上,产品信息显示出发货人、收货人、检验检疫证明编号,还显示带有地理位置的区块链标识。“出库再扫码,便能持续跟踪下家信息。”程利东说,如此一来,进口冷链食品入库出库,甚至到市民餐桌前都有迹可循。

  除了扫码溯源,所有进口冷链产品还必须具备一份证件及四份证明:企业营业执照和进口冷链食品对应的入境检验检疫证明、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消毒证明、供货方资质。只要缺一份材料,这批货物就绝不能在市场上流通。

  智慧监管不留死角 

  在瑞安水产批发市场内,人头攒动,许多市民前来采购当季的冻肉、海产品。

  市场内的帮华水产商家不仅批发本土海鲜,还销售一批从马来西亚进口的冷冻墨鱼。商铺负责人李铭雯告诉笔者,今年,他们在销售进口冷冻食品上格外谨慎,严格实行“浙冷链”扫码赋码,分包装贴码,供消费者了解进口产品各类信息。“同时,如果有新增采购的进口冷冻食品,我们都会按规定记录进货台账,注意贮存环境合规、场所消杀到位。”李铭雯说。

  如何全面布局,不漏冷链死角?笔者了解到,瑞安市正在谋划推出系列“物防”精密举措,而冷链食品现场可视化执法监管系统就是其中一项。

  在瑞安市市场监管局,技术人员向笔者演示了“冷链指控”平台,轻点电脑屏幕,瑞安市60多家各大冷库、冷链食品销售单位的车间画面直接出现在屏幕上。“我们在各单位的库门上安装了感应装置,冷链食品入库出库情况一目了然。平台还显示每家冷库进口食品数量、入库数量,一旦发现信息不对等,系统就会自动警报。”该技术人员说。

  翻看瑞安市《秋冬季冷链食品常态化疫情防控方案》,笔者发现,为强化督考,瑞安15个市场监管所还要开展交叉检查,互相纠错,严防各地冷链食品存在疫情防控隐患。目前该市已累计排查495家存在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的单位,“浙冷链”赋码6.2万多张,通过媒体公开了9起典型冷链食品违法案件。王艳琼 林如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