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0-12-261 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让农村真正成为大有作为的舞台

——镇海推进“两进两回”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本报记者 杨怡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资金与人才等要素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宁波市镇海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着力做好“引、通、留”3篇文章,强平台、拓领域、畅渠道、优环境,不断推进科技、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乡村振兴活力不断激发、成果不断涌现。

  做好“引”文章,科技资金入村来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镇海九龙湖科奥农业青创农场即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科奥农业青创农场是由回乡青年李长生等创办的,经几年努力,已成为初具规模的创业平台:有1100亩土地,主营蔬菜水果种植、科学技术研发、物联网销售配送等,拥有独立的配送团队及配送中心。上个月,农场刚刚入选2020年“省级示范性青创农场”。

  在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刻,青年农人、“科奥农业”经理李洋利用已有的电商平台,推出了“线上点单-小区配送”模式,把新鲜蔬菜直送到宁波市区居民小区,缓解了市民买菜难和农民农产品滞销。

  该农场还积极发挥平台作用,对“新农人”进行技术培训。在3个种植基地里,每周都会开展现场技术辅导。从2012年起,农场便开始与省市农科院合作,成功研发并推广种植“新五号”“双耐”“三浙白8号”等优质青菜新品种。2016年,成立了博士专家团队,加大与浙大等农科院校的紧密合作。这些“最强大脑”,为农场提供从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到农产品保鲜包装的全流程技术支撑。

  青创农场可以说是近年来镇海区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科技研究推广投入的一个缩影。仅今年以来,该区已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19个,市区两级下拨资金85万元,扶持乡村农业主体创业发展。

  “我原来以为做农业太苦,没想到会大有奔头。”李洋告诉记者,他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销售和配送方面给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做实“通”文章,乡贤回归能作为  

  九龙湖旅游度假区内的九龙湖镇横溪村,环境秀丽、历史底蕴深厚,是宁波有名的农家乐集聚地。“村里业态发展得很好,但如能在整洁度和美观度上再加把劲,相信会发展得更好。”宁波万里学院教授冯道刚说,在一次回乡的偶遇中,他向村干部坦率说出了自己的建议,谁知正合村“两委”的意图,邀请他参与家乡建设。

  一拍即合。作为乡贤,冯道刚担任了该村艺术振兴乡村创新小组带头人。他挨家挨户上门访问座谈,收集到大大小小建议30多条,整理汇集成“订单”,由创新小组设计出初步实施方案。再经过村民们商议讨论,交由村民自己动手实施。

  以横溪村为试点,这种自助“下单”式的艺术改造服务,逐渐成为九龙湖推进艺术振兴乡村工作的新模式。今年以来,该镇的乡贤们分组包片,以“上课培训”“上门指导”等方式,手把手指导村民用艺术点亮家园和生活,引导村民走上了“美学富村”之路。

  在镇海,如今像冯道刚这样参与村庄建设的乡贤不在少数。近年来,该区不断完善乡贤组织建设,至今已建立起15个乡贤驿站,探索“乡贤+网格”工作法,让乡贤服务深入到网格中去,更好发挥作用。

  做美“留”文章,创业安家有保障  

  实施“两进两回”行动,镇海特别注意做美“留”的文章,努力让人才、资金留得下、用得上、见实效,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在切实加强“两进两回”行动政策扶持上,该区鼓励产业园区、小企业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开辟专区,为青年人才回乡提供创业创新空间。修编了“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支持“两进两回”人员依法以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租赁等形式,发展设施农业。在符合相关规定和规划前提下,引导“两进两回”人员有序参与闲置宅基地、农房盘活利用,为乡村产业腾留发展空间。

  同时,完善相关社会保障政策,解决回乡人员的后顾之忧。该区规定,“两进两回”人员可在创业地参加社保,并将他们及子女纳入基本医保范围。他们的子女(持有居住证的)可在其创业地接受义务教育、学前教育。

  “两进两回”的深入实施,为镇海农业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和项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翻开了新篇章。2019年,全区5个涉农镇(街道)41个行政村集体总资产达到22.6亿元,经济总收入达1.97亿元,村均分别达到5506.1万元和479.4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总收入800万元以上的村有7个,占到全区村庄总数的17%。

  “做好‘两进两回’,人才是基础,政策是保障,服务是推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镇海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镇海将继续打好“三张牌”,为回乡建设者提供全方位支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