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渔业 A06 2020-12-161 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渔业

我省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取得重要成果

“渔业强渔区美渔民富”正在变为现实

  笔者从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获悉,自2014年始,我省持续6年的“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取得了重要成果。6年多来,全省违法造船、滥捕偷捕、渔场纠纷等乱象得到根本性遏制,沿海滩涂“脏乱差”现象有了明显改观,彻底消除了海上捕捞无序无度的乱象。通过大力推进减船转产、生态修复、三产融合、科技推广、渔民保障等综合措施,“三渔”转型发展路子基本确立,“渔业强、渔区美、渔民富”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据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10月,全省累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8万多起,移送司法案件1021起、3625人;查获涉渔“三无”船舶(含小型船筏)1.9万余艘,整治“船证不符”渔船7000多艘,清缴违禁渔具110万余张(顶),没收违禁渔获物800万余公斤,有效促进了渔业资源修复养护。

  渔场秩序实现根本性好转

  据了解,自“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开展以来,我省把压减捕捞产能作为硬任务,“打、减、治、转”并举,持续谋划推进“幼鱼资源保护战”“伏休成果保卫战”“禁用渔具剿灭战”,大力推进减船转产行动,全力压减海洋渔业过剩产能。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压减海洋捕捞渔船主机功率44万千瓦,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减船任务;全省可核算的产能压减数已超过110万千瓦,占“一打三整治”行动前全省捕捞产能的20%以上,彻底扭转了海洋捕捞产能过度增长的势头。

  有序开展海洋捕捞“减船转产”。据统计,2014年以来,全省已有2万余名渔民有序转产转业,传统渔民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象山县率先出台了《关于对主动上交拆解涉渔“三无”船舶船主转产转业扶持及生活补助的方案》,累计安排财政补助资金1.2亿元。2016年,出台渔民减船转产奖励政策,共拆解海洋捕捞渔船498艘、压减功率6.99万千瓦,发放补助资金5.4亿元,实现“五年任务一年超额完成”。扎实推进“失海”渔民养老保险工作,累计完成渔民养老保险资格认定8282人。

  台州市率先开展渔获物可追溯管理、浙北渔场梭子蟹限额捕捞、定点上岸三大试点,实现“溯源管渔、限额管渔、定点管渔”的标准化控制、全流域监管模式。2018年4月以来,台州市落实温岭石塘、礁山、玉环坎门、椒江等4大试点渔港,温岭、玉环120艘试点渔船,温岭、玉环、临海3家水产加工企业,开发渔获物绿色标签可追溯管理系统,通过标识码可查询生产船舶、生产批次、捕捞时间、上岸时间等信息,实现“捕—运—销—加—贸”的全流程监管。截至今年7月,溯源渔获物29571.59吨,预计全年可促进渔民增收超4亿元。

  东海渔业资源呈恢复迹象

  为修复浙江渔场、保护“海上粮仓”,我省对浙江渔场“三场一通道”(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实行严格保护,对产卵带鱼保护区、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大戢洋等10个产卵场保护区实施最严格禁渔期制度,同时大力推进以资源修复性人工鱼礁为重点的海洋牧场建设,共建设海洋牧场12个,科学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全省共投入资金5亿元,累计放流水生生物苗种240余亿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据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长期监测结果显示,“四大渔产”和鲳鱼、上层鱼类等资源在浙江沿岸的发生量比上世纪90年代末增加4倍以上,其中,小黄鱼资源密度比上世纪90年代末增加34.1%,多年不见的大黄鱼和乌贼也逐步回归,资源水平趋好的“拐点”逐步显现。与2015年相比,在捕捞产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从1937.4亿元增加到2232.6亿元,渔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1514元增加到29852元,增幅分别达到15.2%和38.8%。

  临海市宏发渔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光树表示,虽然资源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整治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如果没有整治的话,只能说现在的渔民根本没办法生存下去了。他希望“一打三整治”可以推广到全国其他沿海省份,这样更有利于海洋渔业资源恢复。象山县渔业捕捞协会会长黄根宝也提出了类似的希望,如果能够把我省海洋治理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去,形成“全国一盘棋”,那么资源衰退的现状才会真正得到缓解。

  渔船安全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我省还大力推进渔业信息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了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小物标雷达监控系统,实现了渔船安全动态监管。象山县水利和渔业局副局长俞设介绍,象山县先后建成渔船进出港雷达识别系统、渔船动态管理系统、渔船进出港报告系统、港岸船一体化视频监控系统等四大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智慧渔港管理平台”,全链条压实海上安全责任,综合运用教育警示、约谈警告、停航整改、违规记分、扣减油补、分责理赔、信用记录等反向惩戒机制,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实现“严打一个、震慑一片、警示一方”,倒逼渔船所有者、经营者、捕捞者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据了解,台州市出台了全国首个渔船安全记分办法,将全市渔船船长船东和渔业基层管理组织纳入记分范围,对扣满12分的实施联合惩戒,在证书换发、渔船改造、生产补贴等方面予以限制。

  临海市创新海上党建模式,改制组建以渔民群体为主的4个“红帆护渔”海上临时党支部。浙中红帆海上临时党支部委员、“浙临渔21879”船的船老大项华彪,今年41岁的他是该市桃渚镇永兴村人,靠海吃海,至今已有20多年的讨海生涯,因见义勇为救助触礁搁浅渔船而入选2019年“中国好人榜”。他说,从我省开展“一打三整治”以来,明显觉得可捕的鱼多了。作为红帆海上临时党支部的一员,除了正常的捕捞作业外,还需要在抗台御风、风险隐患清零和伏季休渔中落实上级渔业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让更多渔民做到安全有序生产。

  我省分类整合了189个基层渔船管理组织,实现全省渔船安全生产公司化服务、组织化管理。据临海市顺水渔业合作社经理梁绍信介绍,目前,临海市共有渔船667艘,纳入4家合作社管理,其中,他所在的临海市顺水渔业合作社目前管理的渔船有126艘。合作社主要为渔民提供协办保险、调节纠纷服务,协助和配合渔业主管部门通过“渔信通”平台对合作社管辖的渔船实行动态编组管理。

  临海市港航口岸和渔业管理局局长刘勇表示,临海市构建了“港长制”“湾长制”“滩长制”三大机制,安排人员深入渔村、渔港、渔船、渔户,摸查违规渔具的存储情况,并在全省首创“专群结合”管理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形式,招募护渔船2艘,包括“湾长”“滩长”在内的护渔人39名,对全市所有内河、滩涂、港口、近海出现的地笼网、串网等违禁渔具进行全面清理取缔。

  “绿色之渔”

  助民再出发 

  我省以建设“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为载体,加快推进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设“绿色之渔”“开放之渔”“共享之渔”。

  建设“绿色之渔”,包括推进海洋捕捞业绿色发展,抓好渔船安全设备升级、防污染设施配备、船容船貌提升,推广清洁生产模式和海上一线渔获物速冻保鲜技术;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全面开展养殖尾水生态化治理,加强重要水域滩涂保护,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和“跑道鱼”循环水养殖。省水产推广总站副站长马文君介绍说,“十三五”初期,我省水产养殖主导品种如梭子蟹、青蟹等海水蟹,大黄鱼、花鲈等海水鱼以及大口黑鲈、乌鳢等淡水肉食性鱼类的养殖,以投喂冰鲜杂鱼为主,配合饲料整体应用率不到20%,全年养殖投喂消耗冷冻杂鱼约100万吨,相当于“十二五”末近三分之一的年海洋捕捞量。通过5年来的示范推广工作,截至今年6月,全省已累计推广海水蟹配合饲料应用41万亩、加州鲈、乌鳢池塘面积20万亩、海水小网箱(含折算)23万只,减少幼杂鱼使用量约65万吨。

  建设“开放之渔”,包括加快发展远洋渔业,鼓励渔业企业走出国门建基地,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工物流业,支持渔获物海上保鲜、水产电商、渔业冷链物流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功能,整合资源要素,吸引了全省90%以上的远洋渔业企业入驻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成了全国唯一的鱿鱼指数,推动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全产业链发展。

  建设“共享之渔”,包括加强渔区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传统渔民养老、医疗、金融支持和技能培训,推动渔区公共服务优质高效,不断提高渔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沈渔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