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渔业 A06 2020-08-221 2020年08月22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渔业

文章导航

换种方式“吃”海,多措并举护海

打造海洋保护“舟山样板”

船员在分捡刚捕捞的海鲜。
游客提着大鮸鱼合影。
  8月的舟山,炎炎烈日挡不住人们出海体验的脚步。

  二层观光甲板上,数十只手机齐刷刷对着一层船尾,电动转轮将渔网不断往上拉。一声闷响,带着海水的渔网被拉上了船,当看到渔网里有条硕大的海鱼时,观光甲板上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船老大王波熟练地指挥船员将渔获物进行分类,确认船尾作业的机器都已停止后,招呼游客下到一层近距离看看最新鲜的海鲜。

  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兴奋地互相交流着,王波在边上笑了。虽然这一幕他已见到无数次,但王波依然很享受看到游客的笑脸。

  55岁的王波是岱山人,曾是传统渔民,如今有了自己的渔家乐和旅游公司。从年少出海到如今渔家乐做得风生水起,王波见证了舟山近海海域生态环境逐步被破坏再到近年来不断好转的过程,也用自己的行动助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刚想大展拳脚,

  大黄鱼却“不见了” 

  岱山岛,舟山群岛第二大岛,王波所在的高亭镇,许多人家都以捕鱼为生。

  王波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船老大,17岁那年,王波也跟着下海了。然而,王波刚准备大展拳脚时,却有些失望,“1985年左右,内海基本看不到大黄鱼了”。王波记得最后一次见到满载而归的大黄鱼是15岁时,父亲在江苏海域一船捕回2万多公斤桂花大黄鱼。再早几年时,王波甚至能在海边捡到因缺氧而浮至海面的大黄鱼。

  王波认为,大黄鱼的急剧减少,一方面是因为过度捕捞,每到渔汛期,成群的对网船都出海捕捞,而且渔具的网目很小,更有甚者在渔网末端用纱网包住,小鱼小虾全不放过;另一方面,早年间老百姓没什么环保意识,渔船上的污油、污水,岸上的生活垃圾,工厂的工业污水都直排进海,导致近海水域水质变差。

  上岸后二次“下海”,

  全因割舍不掉对大海的热爱 

  大黄鱼没有了,日子还是要过。

  王波23岁时,家里花了十几万元造了一艘22米长的拖虾船,用来出海捕虾,王波如愿以偿成为船老大。后来,王波还与朋友合伙新造了一艘钢制汽船,每个合伙人每年靠捕鱼都能拿到十多万元的分红。

  1996年后,捕虾船生意开始走下坡路,有一次王波一船14人突遭大风,渔船倾覆,最终只有4个人成功脱险。王波暂时离开了渔民生涯。

  之后,王波开过蟹笼厂、渔网厂,生意一般。“还是忍不住想下海啊,可能我这辈子就注定要和大海打交道。”2011年,王波看到有人在做渔家乐,便去考察了一番。

  “他们用的是拖虾船,的确有钱赚的,但游客出海还是希望看到多一些种类的海鲜,我就觉得这事儿我可以做做看。”打定主意后的王波,注册了公司,再次“下海”。

  经历了生意相对平淡的头两年后,摸透门道的王波在2013年开始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浙江、上海、江苏、陕西、贵州等地的游客都慕名前来。

  王波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在宁波做生意的贵州人,第一次跟团体验了渔家乐后,在接下来的3个月内,带了5波朋友来找王波,而这名疯狂的“粉丝”,已成了王波的老友。

  如今有了2艘休闲渔船,也聘请了2名船老大,但王波就是手痒痒,一天不出海就难受。成为休闲渔业的从业者,再次圆了王波的“下海梦”。

  换种方式“吃”海,

  既利用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 

  日前,笔者跟着王波的休闲渔船,从岱山岛的码头出发,同船的8名游客是从杭州赶来,特意体验出海捕捞的。

  当天游客体验的是4小时的行程,从岱山岛出发到可捕捞的海域,要一小时左右,途中王波不断给游客介绍沿途的岛屿,讲以前出海捕鱼的趣事。

  “这大海的颜色怎么一半是黄的一半是蓝的?”“那是因为洋流的作用,这里刚好是两股洋流交汇的位置,这景象可不是每次出海都能看到的。”

  10点左右,渔船开始撒网。

  “我们休闲渔业的渔船,捕捞的渔具长度不得超过12米,网目不能小于5.4厘米,撒网时间基本在20分钟到半小时。”王波解释道,“以前传统渔业的渔具最少也得有几十米,撒网好几个小时后才收网。”

  半小时后,王波开始指挥船员收网,船上的游客们屏住呼吸拽紧手机,等待几分钟后揭晓谜底。

  网被拖上船,船员们开始熟练地分拣渔获物。“最大的这条是鮸鱼,还有梭子蟹、梅童鱼、玉秃鱼、豆腐鱼、刀鱼、鲳鱼、青壳虾。”王波向游客们介绍。

  在清理渔获物前,王波向船上的游客解释,捕上来的小鱼小虾,或者抱籽的鱼蟹,希望征得游客同意后放生。

  捕上来的渔获物,厨师现场进行处理,在休闲渔船上的厨房现做。清蒸大闸蟹、葱油鮸鱼、清蒸海虾、海鱼羹……半小时前还在甲板上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此刻已成为游客的盘中餐,如此新鲜的海鲜,让一船游客赞不绝口。

  “现在做休闲渔业,航程和捕捞的时间短,捕捞区域是固定的,能更好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比传统渔业更安全,游客的肯定也让我特别有成就感。”送走游客后,王波说。

  今年受疫情影响,王波的生意较往年难免会有下滑,但从6月份开始,生意已经慢慢开始恢复,8月份的档期已所剩无几。

  “对未来肯定是有信心的,特别等到岱山通桥后,交通会更加便利,对于旅游业,绝对是重大利好。”简单在船上吃几口中饭,王波又开始准备下午的接待工作。

  践行“两山”发展理念,

  打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舟山样板” 

  其实,舟山曾出现过海洋资源衰退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过度捕捞及海域环境的破坏,渔业资源日趋匮乏,甚至出现了“东海无鱼”的现象。

  通过设立两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地方性法规,建设海洋牧场、实施增殖放流,强化执法巡查等工作,舟山的渔业资源得到有效恢复,海域生态群落结构得到改善。

  据了解,从2000年前后渔民转产转业起,有部分渔民就开始从事休闲渔业,做起了渔家乐。在2008-2010年间,休闲渔业的规模扩张增速,近两年开始专注于精品化的创建。

  “休闲渔业在舟山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舟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年舟山一直致力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感受渔家文化。”舟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休闲渔业发展了,对近海渔业资源不会再过度捕捞,而渔业资源的恢复,又能更好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舟山市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舟山市有渔农家乐2584家,接待872.33万人次,收入30.46亿元。

  在“两山”理念引导下,舟山市高度重视渔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和推进“两山”发展理念在海上的实践,全力打造海洋保护的“舟山样板”。

  华炜 王嘉楠 邱璐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