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金饭碗” 生态旅游助脱贫
侯雪静 余俊杰
记者近日在多个乡村旅游景区看到,随着暑期到来,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乡村旅游逐渐恢复,当地政府、企业、商户、群众积极适应旅游市场新变化,积蓄新动能,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颜值”
抬升金山银山“价值”
从上午11点到下午2点多,浙江德清县莫干山镇后坞村的“御香农家菜”饭店,4张大圆桌、10张四人桌不断“翻台”。老板亲切招呼着慕名而来的客人。
凭借绿水青山,莫干山单是高端精品民宿就超过150家,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茶叶、笋干等土特产销售额超过1200万元。
“这好生态就是我们的‘金饭碗’。”村民贾红章说,当年穷在“偏远”,如今这“偏远”反倒变成了“卖点”,吃上“生态饭”家家奔小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19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76元,连续多年领跑全国。
放眼全国,2019年乡村旅游达到30.9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一半以上,总收入1.81万亿元。
转换思路,做山水文章,各地将自然风光、劳动力等要素激活,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克服疫情影响
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
暑期来临,旅游业逐步恢复。7月17日起,湖北省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由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上调至50%。“旅游行业要加速适应市场新变化抓住新机遇,将此次疫情冲击转换为旅游扶贫提档升级的强大动能。”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雷文洁说。
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云屏三峡景区“峡门客栈”老板王再来眼里,今年是他2017年做民宿以来生意最好的一年。“本来担心受疫情影响游客会减少,但没想到现在生意比往年更好。”
疫情影响下,客流分散、亲近自然的乡村旅游更受城市居民青睐。甘肃省约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当地克服疫情影响,努力为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提供新动能,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上半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2381万人次,旅游收入约63.6亿元。
“我们提前下达1亿元乡村建设补助资金,策划发布了46个省内优秀旅游示范村和23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加速乡村旅游升温。”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卫中说,我们要用旅游助推脱贫,用美丽战胜贫困,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增添新活力。
面对疫情影响,国家各部委积极行动。文化和旅游部加快2020年资金下达,纾解疫情给旅游企业和贫困地区带来的困难。国务院扶贫办出台政策推进贫困劳动力在景区等公益岗位就业,化解返贫风险。
旅游扶贫助力
渐次攻下深贫堡垒
清晨,四川省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景区桑树坪一家面馆升起袅袅炊烟。店主王守英这几天特别高兴:“疫情好转,大家都出来透透气,我小面馆的生意也逐渐好起来了。”
她做梦也想不到自从全家吃上了“旅游饭”,一年就摘掉了贫困帽。
宣汉县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贫困人口20.58万。2014年,当地确定了以旅游带动脱贫的思路。仅5年时间,贫困发生率从18.9%下降到0.44%,2020年1月宣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转变的背后是当地乡村旅游走向产业链高端。“算门票不如算总账,我们正从追求游客数量转向提升人均消费。”巴山大峡谷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于宏说,目前景区收入大头来自酒店、餐饮等二次消费,6月收入已经超过去年同期,帮助不少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问题。
一些旅游扶贫项目,让贫困群众增添了致富信心,也开始感受市场的魅力。
“中午有两桌饭,赶紧来帮忙!”打电话张罗完午饭,云南怒族村民赵德江领着游客进自家菜园挑选食材,“游客来了,就得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
能干的赵德江曾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丙中洛镇茶腊村的贫困户,前些年因事故落下残疾。“光靠政府不行,人还得自己努力。”他坦言,农家乐让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2017年他率先脱贫,还带动了7户建档立卡户就业。
今年以来,中央多部门出台举措重点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其中支持旅游项目数量和资金占据较大比例,这些项目和资金正在有效补齐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助推贫困群众攻下最后的深贫堡垒。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侯雪静 余俊杰/文 2020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