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祥:增产致富有门“稻”
郑亚楚
近来,在德清县钟管镇下塘村的农田里,长势喜人的水稻翠绿而挺拔,稻田里不时有甲鱼探头探脑,慢悠悠地爬行着……这番稻鳖共育、和谐共生的景象,着实让人欣喜。
蔡炳祥是德清县粮油技术首席专家,也是该县稻鳖共生模式的推动者之一。出身农家的蔡炳祥,对农业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上高中时,“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一口号风靡一时。“看到农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有‘遗传’两字,觉得很高大上,就这么懵懵懂懂地选学了这个专业。”蔡炳祥回忆说。大学毕业进入德清县种子公司后,他就和水稻“杠”上了,他们的目标,就是要筛选出最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种子,让更多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德清县是我省淡水水产养殖大县。进入新世纪以来,为获得更多收益,不少德清农民将农田改造为水塘,养殖水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油菜、小麦等粮油作物的发展,“种养争地”矛盾凸显,全县粮食产量连年下降。作为县农技推广中心干部,蔡炳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必须想法子让大家心甘情愿多种粮又增收”。2011年,蔡炳祥引进了稻鳖共生、稻鸭共育等多个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然而,这个“美好的对策”一开始实践就碰了壁:养了鳖和鸭,就不能给稻田施肥打农药,水稻病虫害问题怎么解决呢?
为了找出最适合的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蔡炳祥和同事们经常顶着炎炎烈日,赤脚踩入滚烫的稻田中,细细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和种植户一起反复分析探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蔡炳祥他们探索出了适应当地需求的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实现了零农药、零化肥种植水稻,带动形成了“清溪”“金龙潭”“孟家漾”等一系列优质稻米品牌,大大提升了水稻种植的综合效益,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去年,他带领团队又研究创新了一项实用技术:“优质晚粳稻直播油菜模式”,简单说就是在晚稻收获后直播油菜,免去了油菜移栽的人工环节,实现了省时省工增效,得到农民朋友和专家们的称赞。
33年来,蔡炳祥一直“战斗”在德清县粮油瓜菜良种和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第一线,推动德清县实现晚稻种植全直播,累计节本增效3160万元;引进晚粳稻新品种16个,为该县累计增产粮食4.7万吨,示范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3.07万亩,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目标。
天道酬勤,今年57岁的蔡炳祥,不久前被评定为农技推广研究员。虽然退休年龄渐近,但他干劲依旧。一有时间,他就要去田里转转。“老习惯了。现在工作节奏更快一些,只能是‘见缝插针’式地去田里走走看看。我们搞农业的人,离不开农田的。”蔡炳祥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