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文摘 B02 2020-07-181 2020年07月1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B02版:文摘

这里有“稻梦空间”,还有“蔬菜竞技场”

  仲夏时节,辽宁黑土地上生机勃勃,农忙的景象随处可见。记者走田间、钻大棚、访农户,发现以自动化、集约化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正在蓬勃发展,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乘上了时代的列车,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农事正在不断涌现。

  科技助力“年年都是丰收年”

  辽宁省铁岭县蔡牛镇的一片田地里,玉米苗油绿油绿的,随风飘摆,已有一人高。一旁高近1米的两台无人机,伴随着嗡嗡的响声,旋翼高速转动起来,载着药箱缓缓升空,边飞边洒叶面肥。

  “这家伙可把人工给解放了,老省事儿了!”种了40多年地的蔡牛镇张庄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一脸得意地说,这两台无人机是几年前合作社花大价钱购进的,派上了大用场,一台一天能给五六百亩地打药,顶得上五六十人干的活。

  不光是无人机,赵玉国还亮出另一样重量级新农机具——自走式高杆喷雾打药机。外形上看,它与大翻斗车大小相近,足有两人多高。装载着大约500升调配好的叶面肥,只见它“双臂”缓缓张开,宽幅足有20多米,横跨42条垄。轰隆隆地开动后,4个大车轮子滚动起来沿着田垄行进,向前后喷出大片雾气,神气极了。

  “看,有了这玩意,种地越来越是个体面活儿了!喷起药来覆盖面大得很!”赵玉国指着这个大家伙一脸骄傲地说,“这些年能种这么多地,底气就是有这样的大家伙。原来哪敢想象现在能这样种地!”

  赵玉国自小在当地长大,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见证了科技的力量是如何让“汗滴禾下土”的场景彻底成为历史的。“原来,农忙时几乎天天在地里打转,一刻不得闲,现在叉着腰在旁边看着就行了,几乎全程机械化。”说起科技给种地带来的变化,他感慨地说。

  在张庄合作社耕种的一片田地上,4个玉米品种种出了一幅“丰收在望”的字样轮廓,日后将分别长出红、黑、花、白4种颜色的玉米组成图案。“这是我们为了迎接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特意准备的。”赵玉国说,“我们坚信,只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年年都会是个丰收年!”

  水稻为笔“稻田画”空间无限

  在阳光映衬下,大片水田波光粼粼,青翠的稻苗随风起伏,似一张薄薄绿毯铺在大地,游人穿梭其中,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观景台上俯瞰,“画作”尽收眼底,好似水稻为笔,大地为纸,别有一番趣味……在沈阳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镇“稻梦空间”的田园综合体里,一幅幅“稻田画”越来越清晰可见,吸引了不少游客观赏游览。

  “稻田画”又称稻田彩绘,是一种创意农业产业形式,近几年在我国很多地方得到推广。播种时节,农民依据图样在农田里栽种叶片呈绿、紫、黄等颜色的水稻。随着水稻生长,稻田便会呈现出预先规划的图形或文字。

  “8年前,我从村里流转了100公顷土地。之后2年时间里,我们一边摸索创作‘稻田画’,一边搞园区建设。”沈阳“稻梦空间”田园综合体董事长张爱忠说,景区于2014年中秋节前后对外开放,当年作了10多幅“稻田画”,开放当天就有近2000人前来参观。

  “我们最大一幅稻田画占地150亩,通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团队水平已经非常高。制作技术输出至河北、海南、广西、吉林、黑龙江、山东等6省(区)10多个城市,每年依靠出门指导作画,就能有300多万元的收入。”

  “稻梦空间”打造的“稻田画”观光、立体种养、水稻深加工等实现了农业“三产”融合,与农民合作发展水稻种植已达到3万亩,惠及周边40个村、2000多位农民,平均每户可增收3000多元。

  “稻梦空间”没有大面积采用土地流转、固定支付农民“包地费”的经营模式,而是通过与农民合作,让农民有选择性地实行统一购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等,收取一定费用,利用自身规模优势,降低经营成本,实现互利共赢,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老一辈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我这一辈发展起创意农业产业,不仅能带动乡亲们增收,也美化和保护了土地。”张爱忠说。

  “同场竞技”蔬菜棚里名堂多

  一座亮堂堂的百米大棚里,空气中散发着蔬菜的清香。一整片绿色、紫色的生菜长势喜人,整齐地“躺”在齐腰高的栽培床上。掀开“床垫”,令人惊讶的是,茂密的根系浸泡在清澈的营养液之中,看不到一点泥土。

  这是位于铁岭县凡河镇的蔬菜大棚。“我们在搞培育新品种的‘蔬菜竞技场’。”辽宁依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于伟说,公司从国内以及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进不同品种做试验,优中选优,找出产量高、抗病性好的品种,然后推荐给农民朋友。

  为了帮农民朋友选到最好的蔬菜品种,依农公司不仅与辽宁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还与十几家国外相关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就是要整合国际国内最新的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让咱们农民朋友种起菜来事半功倍。”于伟说。

  在这个“蔬菜竞技场”里,科技的力量随处可见。室外30多摄氏度高温,育苗温室里却凉爽宜人。工作人员说,自动遮阳棚、排风扇、地下水循环冷却系统会随气温升高依次启动,保证大棚内的适宜温度。自动化、标准化生产程序下,每个大棚内的成品蔬菜都长得差不多大。一根根白色的管道里,循环流淌着手工调配的营养液,提供了符合水培蔬菜生长要求的均衡“饮食”。

  “每年,公司都会接待上万名农民朋友来实地考察,让农民朋友到现场来看,每个蔬菜品种的特点、优劣一目了然,选起苗来心里就有数了。”于伟说。“我这辈子就干了这么一件事,还要继续干下去。育苗这件事实在是有意义!”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曹智 陈梦阳 邹明仲/文 2020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