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科技 A05 2020-07-181 2020年07月1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5版:科技

小常识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无低温滞育习性,在适温下可多代连续繁殖,是我省水稻长发性的重要害虫,每年发生4—5代,一般以单季晚稻第3、4代为害为重。大发生时,一般可导致水稻减产1—2成,严重的可达5成以上。

  稻纵卷叶螟成虫有一定的趋光性,在闷热、无风黑夜会大量扑灯,以上半夜为多,幼虫羽化多在夜间9时后。成虫喜好群集在生长嫩绿、荫蔽、湿度大的稻田,取食活动在傍晚6—8时最盛。各代雌雄比在1.2∶1至1.5∶1之间,喜欢在嫩绿、宽叶、矮秆的水稻品种上产卵,水稻分蘖期产卵量大于穗期,单个雌成虫产卵平均100粒,最多的可达314粒。稻纵卷叶螟成虫具有明显的环境选择性,分蘖期至孕穗期的稻田,产卵量大,幼虫也多;水稻抽穗后叶子老化,幼虫结苞难,成活率低;或在无效分蘖的水稻植株上结苞为害,虫龄长大后转移至有效分蘖稻株上为害。

  稻纵卷叶螟系迁飞害虫,具有很强的迁飞能力,多选择在黄昏6点半以后大规模起飞迁移,飞行高度主要选择在海拔500米以下,空中虫群密度在晚间8—10时最大,迁飞过程可持续到次日5时。

  我省初次虫源主要系西南气流迁飞而来,南方虫源的多少与我省虫害发生轻重有密切关系。一般6月初至7月上旬,我国南部地区残留虫量大,羽化期与我省梅雨期吻合程度越高,则迁入虫源越多。

  适温、高湿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发生。稻纵卷叶螟产卵、孵化的适温为23—30摄氏度,相对湿度75%—90%。在适温范围内,当相对湿度达80%以上,有利于卵孵和初孵幼虫成活;高温干旱不利成虫产卵,幼虫成活率也低。为害我省水稻的稻纵卷叶螟主要是2—4代虫。此时我省气温处于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适温范围,雨日、雨量、湿度成为稻纵卷叶螟是否大发生的主要条件。一般连续出现10天雨日,雨量达100—150毫米,或雨量不大但持续出现高湿的毛毛细雨气候条件,均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大发生为害。如遇狂风暴雨,则会使幼虫成活率大大降低,减少为害。在雨日多雨量大、气温在24—28摄氏度、相对湿度大于90%天气条件下,当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多、卵量大时,则有大发生趋势。据调查,田间50%—60%的卵量可羽化成虫。

  稻飞虱

  稻飞虱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虫害之一,可随气流进行远距离迁飞,危害水稻的同时还传播病毒。我国为害水稻的飞虱主要三种: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其中以褐飞虱发生和为害最为严重,白背飞虱次之。稻飞虱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水稻汁液,导致水稻植株因汁液丧失而出现黄叶、枯死,水稻穗期受害会影响抽穗及籽粒灌浆,空秕粒多。田间受害稻丛常由点、片开始,会比正常稻株矮,严重的造成“黄塘”“冒穿”等症状。褐飞虱食性单一,在自然情况下只取食水稻和普通野生稻;白背飞虱主要为害水稻,兼食大麦、小麦、粟、玉米、甘蔗、野生稻、早熟禾、高粱等;灰飞虱取食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等禾本科植物。

  稻飞虱具有迁飞性,春夏从南向北迁飞,也有本地稻飞虱(短翅型褐飞虱),适宜在20℃—30℃温度下生长发育,偏施氮肥、种植密度过大、较阴湿的田块容易发生。白背飞虱、长翅型褐飞虱成虫具有趋光性。断翅型褐飞虱虫量多,预示着褐飞虱可能会暴发成灾。另外,三唑磷、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褐飞虱具有刺激生殖作用,不合理使用容易造成稻飞虱暴发。

  农业防治稻飞虱措施:水稻种植要合理布局,实行连片种植,防止稻飞虱来回迁移,辗转为害。在水稻生育期,要实行科学管理肥水:施肥要做到控氮、增钾、补磷;灌水要浅水勤灌,适时烤田,使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水稻贪青徒长。灰飞虱可结合冬季积肥,清除杂草,消灭越冬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