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童开化:种田还债,还出一条致富门路
方争游
![]() |
创办家庭农场
今年61岁的童开化,原是淳安人,因新安江库区建设,刚出生就从淳安移民到开化县华埠镇新青阳村,因此取名为童开化。1990年童开化被推荐到开化县农资公司木材分公司工作。两年后,因工作勤奋肯干,业绩优秀,被提拔担任公司经理。那时,他一年的收入是当地村民的三四倍,生活过得很不错。
然而世事难料。2009年1月,开化县供销社改制,童开化下岗了,不得已他回家种起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生活水平也因此急剧下降。但他不甘心,就雇了几个人给当地的林业大户管理培育山林,每天早出晚归,抚育林木,采伐木材,做起了小老板。虽然钱不多,人辛苦,但收入比较稳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生活又渐渐好起来。
可好景不长,承包山林的老板由于资金困难,不能及时兑现工资。“当时我相信,谁都会有困难的时候,等老板资金周转开来,这点工钱肯定是会给的。我叫大家放心,我雇来的人听我话,没有拿到工资还在继续干,就这样欠下的工资也越积越多,共计有50多万元。”童开化说,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老板是真的付不起工资了。
“我自己一人拿不到工资还好说,但我雇来的人怎么办?”童开化说,做人要讲诚信,否则今后在村里怎么立足。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流转土地,创办家庭农场,自己创业还债。
信心战胜困难
“种一亩粮食,能赚500元,种100亩,就可赚5万元,种10年,就能还清债务了。”童开化满怀信心开始规划心中的宏伟蓝图。2014年,他贷款5万元,在新青阳村流转土地123亩,采取“水稻—油菜”种植模式。开始因缺乏资金,采用了“老黄牛犁田+低头弯腰种田”的传统种植方式。
童开化虽然很长时间没有种田了,但他觉得自己是农民出身,认为种田还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种好粮食,光有信心还不够。第一年他就栽了跟头,由于缺乏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其中十几亩稻田基本无收,其他田块也严重减产,平均亩产只有250公斤,除去农药、化肥、用工成本,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了3万余元。病虫无情,对于满怀信心的童开化,第一年种粮食就来个“下马威”,把女儿在外面打工辛苦挣来的钱全赔了进去。
跌倒了,如果不爬起就彻底输了。吃一堑,长一智。童开化不服输,林业做得很成功,不信种不好田。于是,他请教农业部门专家,积极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特别是学习如何抓好田间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2015年,他种的水稻平均亩产提高到450公斤,收支基本平衡。虽然没有赚到钱,但童开化心里有了底,在失败中找到了经验和教训。
2016年,童开化胆子更大了,先后购买了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机,从手工作业转型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力,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这一年,他的平均亩产量达到600多公斤,终于扭亏为盈。
种田走上致富路
通过几年的技术和资金积累,童氏家庭农场具备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2018年童开化在桐村镇流转土地120亩,今年又在池淮镇流转土地143亩,目前,农场种植面积已达到504亩,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童开化高兴地说,尽管创业路上很艰难,但还是比原计划提前3年还清了债务,“现在无债一身轻,想想都开心,想不到种田还债还出了一条致富路”。
今年5月,童开化经人介绍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学习考察,大胆引进高产优质“巨型稻”,目前稻苗长势良好。如试种成功,童氏家庭农场将会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在国家对粮食生产很重视,种粮、购买农机具都有补助,农技专家还服务到田头,现在搞农业前景很好。”童开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方争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