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发布2024年度农村改革十大案例,涉及粮食生产、“土特产”改革、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创新做法和经验总结。今日起,本报陆续刊发这些案例,供各地借鉴。
面对农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现代种业已成为建设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宁波市锚定“种业强市”目标,推动现代种业创新体系集成改革,建立种业企业139家,其中6家企业入围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占全省40%,现代种业总体发展水平全省领先。
坚持规划先行,集成建设体系全面布局。一是集成化创设现代种业政策体系。系统性重塑种业管理体制,对种植、畜牧、水产种业实行归口整合、统一布局,并积极探索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形成“1+10”种业政策体系。二是园区化布局现代种业基地体系。以种业特色园区创建为载体,聚力打造宁波种业“硅谷”。鄞州区姜山镇高标准建设“宁波种业公园”,形成5.4万亩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功能区;宁海县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制种大县;象山县海水鱼类基地培育品种占全国总量的46.4%。三是特色化培育现代种业品种体系。全市形成以杂交水稻、瓜菜两大种业为龙头,岱衢族黄鱼、拟穴青蟹、象山大白鹅、象山“红美人”、岔路黑猪5个特色品牌为主体的七大种业品牌矩阵。
聚力创新攻关,新品培育体系全盘激活。一是优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机制。重点建设种子基因库、种质资源库、优质良种库等种业资源保护体系,建成全省首个市级种质资源库,成功创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岱衢族大黄鱼良种场、全省唯一的海水类国家级原良种场。二是构建新品合作培育机制。深化与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等合作,全市已有国家重点试验室1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家,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11个。宁波市农科院完成浙东白鹅全基因组测序,“甬马1号”出苗率提高24%。三是强化人才引育用留机制。建立由院士领衔的农业科技人才联盟,全市农业领域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6人,博士以上人才350人,院士4人。2024年引进大学毕业生6365人。
着眼龙头带动,强企优化体系全面构建。一是以股份制改造搞活企业经营。开展科技人员薪酬制度改革,鼓励种业专业人才以创办领办、技术参股等形式发展种业企业。如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造,有效激发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二是以一体化运营做强头部企业。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顶流链主企业,16家种业骨干企业入选种业阵型企业,其中6家入选国家级种业阵型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三是以联盟式协作做大产业集群。组建柑橘、大黄鱼、白鹅等10个产业联盟,做大种业“地瓜经济”,“甬甜”甜瓜在新疆库车推广种植2万亩,“甬岱1号”打入福建宁德等大黄鱼主产区。
倾力助农护种,服务保障体系全程发力。一是创新种业产权保护制度。成立全国首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联合市公安机关破获全省规模最大的种子侵权案。二是创新种子种苗保险制度。在杂交水稻制(繁)种种植保险等基础上,首创蔬菜制种研发综合性保险,保费规模达2018万元,政府补贴达90%。三是创新种业技术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66个科研团队、353名科研专家深入一线服务,对百亩以上大户实现科技服务全覆盖。保障重点种业企业用地需求,种业研发中心、育种基地、水稻种子储备库等重大种业项目顺利落地。
以深化现代种业体系集成改革为牵引,宁波市现代种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实力强。宁波微萌种业获得全省唯一的瓜菜类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A证,带动产值超200亿元,年销售额居全国瓜菜行业第二。宁波市种业有限公司连续多年居全国水稻种子销售前列,“甬优”省内种植面积实现“十一连冠”。二是科技研发强。“甬优1540”被列入国家粮油主导品种。亚洲首个采用RAS技术的陆基鲑鱼养殖项目取得成功。微萌种业选育的“菱歌”“夏尊”等杂交青菜品种实现进口替代。三是联农带富强。“甬优”系列杂交稻种子累计推广面积7500余万亩、增产稻谷60亿公斤、助农增收168亿元;微萌种业年产瓜菜种子30万公斤,销售额2.9亿元,助农增收200余亿元。
启示一:改革释放制度优势是根本。把深化改革贯穿在现代种业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持续创优政策生态、释放制度活力,在要素保障、市场监管、金融支持等方面注重系统规划,精准扶持,推动种子企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提高抗风险能力。
启示二:准确把握市场规律是基础。只有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认清自身优势,才能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要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更多具有市场优势的龙头企业,完善商业联盟组建机制,全面提升种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韧性。
启示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带来高附加值转型和竞争优势。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攻坚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种业上中下游联动创新体制,持续提高人才集聚水平,培育种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