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为罗云妍。
□本报记者 张雅萌
从民宿主理人到女红手艺传承者,再到共富工坊带头人,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的罗云妍以庭院为画布、针线为笔墨,用7年时间解锁“三重身份”,让千年古村指南村焕发新生。
民宿主理人:
唤醒山村的“美学革命”
清晨的天目山脚下,薄雾还未散去,在指南村的“芸栖枫崊”庭院里,民宿主理人罗云妍已拎着竹篮在修剪花枝。不远处的木桌上,几只布艺兔子随风轻晃,墙角的老陶罐缠着麻绳,插满野花——这些看似随意的装点,实则是她精心设计的“乡村美学实验场”。
2017年,罗云妍回乡创业。彼时的指南村已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政府大力推进各种基础设施的改造,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我们村已有上千年历史,素有‘华东最美古村落’‘杭州赏秋第一村’等美誉,这些丰富的资源坚定了我返乡大干一番的决心。”罗云妍告诉记者,她将母亲经营多年的农家乐与自家老宅改造升级为民宿,为尽可能保留老宅原生态的风貌,她甚至学会木工和油漆手艺,亲手将废弃农具改造成景观雕塑。
这场“美学革命”很快显现成效。游客循着朋友圈的“红叶秘境”照片而来,在庭院流连忘返。“以前客人住一晚就走,现在常有人为拍院子专程来喝下午茶。”随着“芸栖枫崊”民宿声名远扬,罗云妍也将经验推广至周边村落,在她的指导带动下,当地的美丽庭院越来越多,农家乐展现出全新面貌。
工匠传承者:
让传统女红“破茧成蝶”
民宿柜台上,一只只手工制作的布艺兔子仿佛在诉说着罗云妍“被迫营业”的故事——最初,民宿客人执意要买她缝制的布艺摆件,她无奈笑道:“当时觉得手工费时,卖出去亏本。”但一位游客的话点醒了她:“这些手艺能养活人,更能传承文化。”这个想法令她“豁然开朗”,她想到的不只是自己,而是如何借女红手艺盘活农村空余劳动力。
说干就干,罗云妍带着绣娘们向老手艺人学习濒临失传的针法,又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让古老的手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很快,临安各镇街向她抛来橄榄枝,邀请她教授女红技艺、组建绣娘队伍,一来一往,“女红队伍”逐渐壮大。
2022年下半年,杭州市妇联开展“妈妈的手作”温暖亚运村行动,发动全市巧手女性制作手工艺品。“想到自己的作品能赠送给亚运贵宾,我感到无比荣幸。”罗云妍表示,在接到任务后,她带领绣娘团队全力以赴,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制作,500份精致的作品如期送抵亚运村。同时,罗云妍还受邀进驻杭州亚运村,为来自不同国家的“村民”们带去非遗沉浸式体验和互动,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传递了杭州女性参与亚运、助力亚运的热情。
共富领路人:
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实践
“这个创业项目很特殊,不是我一个人的行动,而是参与者的共创。”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女红队伍”,如何把传统的手工活计做成潮流,并赋予这些作品更多的经济价值,是罗云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临安区源头绣娘共富工坊的创始人,罗云妍多次走进校园、社区和文化礼堂,开设各类公益传统手工技艺实践课堂,成立临安民宿手工技艺小集群,举办民宿经营、女红技能等相关培训,传承和传播女红技艺文化。目前,该共富工坊从业人员40余人,带动人均年增收1.8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万元。
“作为一名女性创业者,我希望以女性的视角、女性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助力。”罗云妍表示,“未来,我将继续以民宿为砚、以针线为笔,与更多姐妹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她篇章’——让古老村落既有诗意的栖居,更有活力的生长,让乡村女性在时代浪潮中,绣出属于自己的锦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