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参被视为名贵药材,同时还有延年益寿、如意健康的寓意。因此,人参、西洋参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孝敬长辈、亲朋互赠的滋补节礼。不过,这两种明星补品虽都有补气的作用,但它们在药性和功效上有区别,不是所有人都适用。今天,就来说说这些滋补品该如何食用?
补气别选错参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主要产地在我国的吉林省和朝鲜北部,根据人参的不同加工炮制工艺,有白参和红参之分。
西洋参又称花旗参,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主产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种西洋参。
两种药材来源于同科同属,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种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性质颇多类似。但两种药物在药性和功效上却有很大区别。人参性微温,味甘而微苦,为补气要药,具有大补元气、强心固脱、补脾益肺、安神生津的功效;西洋参性凉,味甘,具有补肺阴、清火、养胃生津的功效。
两药味均甘,甘能益气生津,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西洋参性凉,凉能清热,甘凉相合,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人参偏温,且味较苦,温能补阳散寒,苦能燥湿,有助阳作用;西洋参补气,偏于养阴;人参补气,偏于助阳;人参补气之力胜于西洋参,而西洋参清热生津之力又高于人参。
划重点 阴虚体质的人,患有气虚证时,最好用西洋参;身体素质偏于虚寒的,患有气虚证时,应选用人参。
功效各有优势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人参与西洋参药理作用极为广泛,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抗应激、抗肿瘤及代谢等多方面。由于人参与西洋参所含成分相似,均含有人参皂苷和多糖等有效成分,但含量及比例各有不同,且各有特征性成分,这些差别导致了西洋参与人参的药用差异。
保护心血管 西洋参和人参都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它们含有的人参皂苷有似强心苷的作用,能够增加心肌收缩力,升高血压;增加心肌供氧和提高心肌工作效率。
西洋参除了具有与人参相同的皂苷所发挥的作用外,所含有的特征性成分假人参皂苷F11对心功能具有正性肌力作用,表现为保护心脏的作用。同时,西洋参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尤其以舒张压更为明显。
降糖降脂 人参和西洋参二者均可参与糖代谢和调整脂质代谢。西洋参降血脂的作用强于人参,而人参降血糖的作用明显高于西洋参。
人参皂苷还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肠细胞,改善脾虚症状。这些都证明了人参具有补脾益肺、大补元气的作用。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人参和西洋参中还含有多糖类成分。人参多糖对机体的免疫功能、造血功能以及在抗肿瘤、抗肝损伤及降血糖等方面均有较为肯定的药理学作用。西洋参多糖也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及抗氧化等作用。
其他功能 人参对中枢神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人参皂苷既能兴奋中枢神经,可以抗疲劳,也有镇静作用,对抗紧张状态,但其兴奋作用较强。人参还具有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提高短时间学习记忆能力,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神经细胞不被损害。而西洋参的中枢兴奋作用较弱,主要是抑制作用,镇静作用较为突出。
服用注意禁忌
人参 人参补气、补血、祛湿、补阳,功效良多,但并不是人人能服用的保健品。高血压患者慎用,健康人群及青少年不宜进补,青少年进补易引起性早熟及雌激素样作用。
此外,切记不可大量服用,否则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出现类似皮质类固醇中毒症状,过量人参皂苷能抑制肝细胞增殖,引起肝细胞损伤,对肝细胞可能存在直接的副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实证、热证、湿热内盛而正气不虚者忌服。阴虚干咳、吐血者须慎用。
西洋参 人参这么“生猛”,相对“好脾气”的西洋参就能随便用吗?当然不成。尽管西洋参药性较平和,但服用不当也能引起不良反应。
不宜用西洋参的人包括:阳气不足、感受表邪,湿热未尽者;中阳衰微、胃有寒湿或体质虚寒者,表现为面色苍白、面浮肢肿、畏寒怕冷、心跳缓慢、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大便溏薄、舌苔白腻;小儿发育迟缓、消化不良者;感冒咳嗽或急性感染有湿热症者等。
尼富苓
相关链接
一参五“吃” 服用方法看过来
切片含服或研末吞服 参切成薄片,每日两次,每次取2片放入口中含服,至淡而无味时咀嚼服渣。或将参研成细末,每日服1次,每次2-3克,用温水吞服。
泡茶饮用 把参切成薄片,每次3-6克,置于茶杯或保暖杯中,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一般可连泡数次,待味变淡后嚼食之。
煎服 将参单味水煎,每日3-10克,文火久煎,分次服或与其他煎好的药汁兑服。
泡酒饮用 取参30克切片,投入白酒1000毫升中,密封浸泡10日后饮用,每次25毫升,每日两次。
药膳 可以将参与鸡、鸭、鹅、山药、百合等放入砂锅中文火炖透,参、肉、汤一并食用。
敲黑板
进补期间别吃这些食物
服用人参或西洋参期间,不宜食用黑豆、茶叶、咖啡、萝卜、葡萄等含有鞣酸物质的食物,因为鞣酸能与人参或西洋参的有效成分结合,使其吸收下降。
不论是人参还是西洋参都不宜久服,应在自己感觉乏力时适量服用,切记不可长年服用。目前市场上品类繁多的人参、西洋参保健食品,在选择时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产品的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选取合适的保健品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