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善县范东农事服务中心。
□王枕旦 凌微 龚方华 戴佳 侯佳连 陈雪婷
“地瓜经济”生动阐述了“站稳脚跟”与“扩大开放”之间的辩证关系。近年来,嘉善县高质量推进营商环境提标、发展空间重塑、产业项目招引、人才创新集聚等工作,重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主要做法
抓“地瓜”根茎,培育特色和无中生有同步做。一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打牢“地瓜经济”基本盘。嘉善是传统农业强县,已形成粮食、蔬菜、水产、花卉等主导产业,获评中国黄桃之乡、中国雪菜之乡、中国鲜切花之乡等6个国字号荣誉,拥有黄桃和雪菜两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二是开展“土特产富”传承与发展行动,筛选“地瓜经济”延伸面。依托“银加善”区域公用品牌,以杨庙雪菜、锦雪黄桃、马家桥甜瓜、范泾草莓、汾湖蟹、六塔鳖、老丁头米醋和嘉善黄酒8个品牌农产品为核心,以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推进生产集聚化、产品绿色化、产业智能化、销售品牌化,形成具有嘉善辨识度的知名“土特产”。三是推动产链融合发展,强化“地瓜经济”突破点。以种业“研育繁推”、米业“产购储加销”一体化为抓手,推动粮食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抓“地瓜”抽枝,机制引导和“双强”引领同步干。一是创新专项资金模式,补充“地瓜经济”“水源”。在各镇(街道)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部分中提取10%建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项目建设。目前,已累计计提资金超9亿元。二是激活“强村公司”动能,搭实“地瓜经济”“瓜棚”。建立县镇村三级多跨乡村振兴公司,并鼓励多元聚集的资金共同入股,开展多维度的农事服务、农旅开发、资产运营、商业配套、环境保洁、文化传承、数智乡村等经营性乡村产业。全县9个乡镇(街道)已全域成立乡村振兴公司,86%村级组织拥有市场化乡村运营实体,超50家公司业务实现多领域覆盖,成为强村富民重要力量。三是推进农业“双强”行动,理顺“地瓜经济”藤蔓。布局“4+9+13”农事服务网格,含4个省级和9个区域农事服务中心以及13个农事服务中心站点。完善农艺农机协作攻关机制,建成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15个,农机创新研究试验基地3个。
抓“地瓜”延蔓,人才梯田和平台支撑同步推。一是“人才+创新”厚植种业芯片,肥沃“地瓜经济”土壤。坚持人才先行,已培育农创客1156人,19家农业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累计培育国家级科技小院4家。深度打造总投资1亿元的长三角陶庄智种产业示范园,丰产粮油专业合作社杂交水稻制种产量打破“浙江农业之最”纪录。二是“平台+项目”构建产业矩阵,厚积“地瓜经济”潜力。推动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省级生态绿色高效农业科技园区、县级农业经济开发区“三区”联动,坚持“项目为王”,农业项目加速落地。农开区累计完成涉农投资49.4亿元,建成现代农业小微产业园10个,总面积约3500亩,亩均增收3500元。推动“乡村大脑+浙农应用”建设,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7家,数字化种养基地44家。近3年,累计招引农业项目44个。
抓“地瓜”扩繁,品牌牵引和红利叠加同步拓。一是做强特色品牌。推动区域品牌向长三角延伸,每年召开长三角区域农产品推介会,集中力量做强“银加善”区域公用品牌。二是做实资源叠加。吸引优质资源入驻嘉善、服务长三角。如与上海市农科院成立了农业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生态重点实验室嘉善实验基地、共建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上海综合试验站、上海特用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示范基地。三是做深强村富民。引导村级抱团成立强村公司和农业服务合作社,通过建高标准农田、搭农事中心、干农事服务,形成集体经济增收新支点。
模式剖析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地瓜”,毗邻区协同发展为藤蔓的农文旅“地瓜经济”模式。发挥毗邻区游客消费旺盛的优势,依托体系化的交通便利性和系统化的一体化文旅规划提升作为藤蔓,做优美丽乡村建设,吸引人流客流,真正做强乡村文旅产业。如以“水韵嘉善”为主题,注重规划引领、整体提升,持续打造具有“江南韵、文化味、生态魂、水乡情”的全域秀美新图景,成功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7条、建成省级未来乡村10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29个、A级景区村庄76个。并依托江南水乡特色资源,发布长三角首条跨省域美丽乡村风景线——吴根越角美丽乡村风景线,涵盖先行启动区五镇,在毗邻地区一体化美丽共建机制上实现了突破发展。与此同时,完善村庄运营,引进一批专业强、实力强、运营强的客商,做好村庄运营管理与后续开发建设。
以种业基地为“地瓜”,种子销售为藤蔓的种业芯片“地瓜经济”模式。嘉善以陶庄长三角智种产业示范园为载体,打造“两头在外,辐射带动”的种业“地瓜经济”。以培植种业芯片作为确保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建设突破口,以重点镇陶庄镇为枢纽,紧密链接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农科院、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资源,组织品种承接试验,开展示范应用推广。
以村级集体经济为“地瓜”,农事服务为藤蔓的农事网格“地瓜经济”模式。跳出传统农事服务半径,将跨距离农事服务作为藤蔓,辐射带动周边农业产业发展,形成跨村、跨镇、跨县、跨省的农事服务模式新格局,并通过构建服务机制和打造运营模式,做大做优村级集体经济。以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牵引,建立“以村集体主导的粮食社会化服务中心和农业公司为主,小型农机合作社为辅,农机大户为补充”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形成“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机服务组织+农户”的“四位一体”运营模式,打通全产业链农机社会化服务渠道,不仅为农民提供“有偿、微利”的专业化、标准化农机服务,同时向农资统购、智慧农业、销售对接、金融保险服务等综合农事服务方向发展。
以本地项目为“地瓜”,外界资本投入为藤蔓的“飞地抱团”“地瓜经济”模式。探索实施以“县域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为主的“飞地抱团”发展模式。以“土地+资金”“强村+弱村”为两大抓手,将全县各村(社区)的零碎土地指标、资金等集中“腾挪”到优质区域,实现政策、资金、服务“三集聚”。并创新“规划、审批、建设、经营、管理、核算”“六统一”体制机制,在项目建成后,按投资额的10%保底分配给各村,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
建议举措
加快平台建设。一是加强农业领域投资。以建设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打造浙北粮仓“核心区”金名片等为契机,高标准推进农田水利、农田道路、农村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二是优化乡村营商环境。营造重商亲商的浓厚氛围,提供个性化服务,让企业在嘉善投资放心、安心、舒心。三是加强农业招商力度。以农开区招引优质项目,以大园区巩固好产业,以小微园链接小农户,精准绘制招商地图,梳理农业百强和头部企业,开展“走出去”招商和“链式”招商,强化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开展优质项目全程陪伴,确保项目引得来落得下发展好。
做强全链延展。一是开展乡村产业链式布局。聚焦未来乡村产业培育,持续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突出一、二、三产充分融合,加快培育县域富民产业,多维度一体联动推进乡村全产业链建设。重点打造绿色米业、水乡农旅、特色果蔬三条全产业链和一批特色产业链,建设一批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二是推进乡村产业链式发展。突出强链,培育链主型龙头企业;深化补链,培育一里谷、景明果品等一批加工、服务、运营等关键链点产业综合体,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培育江南农旅、乡村研学等新业态;推动延链,全面做强“银加善”区域公用品牌,构建嘉善长三角乡村产业推介营销体系。
打造优势品牌。一是提升产品质量。突出绿色集约生产,完善行业标准,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广阳光车间、浙食链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品种培育、种植管理、加工生产、质量监管等全周期品质闭环管控。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做强“银加善”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产品“走出去”,增加品牌附加值。三是加强宣传推介。因地制宜挖掘乡土农耕文化特色,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开展农产品宣传和营销活动,唤醒乡愁记忆,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紧抓电商直播等风口,开展“线上+线下”多元销售。
建设人才梯队。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技师学院、职业院校等开设涉农专业,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各镇(街道)逐步配强镇村二级农技服务人员、农业招商团队,做深做实农民职业培训。二是吸引青年入乡。做强农业经济开发区、星创天地、全国农村创业园区等平台,更好地吸引现代“新农人”“拎包”入园,通过政策扶持、金融赋能、创业培训等措施,推动青年入乡发展。三是加强人才引进。完善乡村振兴拔尖人才资助和管理办法,制定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吸引科技、管理等多领域人才投身“三农”事业,提高嘉善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喜善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