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窑炉开工第一天,义乌“90后”农创客楼俊菁兴奋得睡不着觉,大晚上就手绘了一张“万物皆可烤”海报:面团捏成圆形,涂抹上猕猴桃酱,加入芝士、青椒、香肠和水果切片,一个系围裙的姑娘手拿长柄铲,烤出猕猴桃味比萨……一星期后,义乌市大陈镇八都溪猕猴桃基地窑炉开火,孩子和家长一起动手做比萨,海报里的场景成了现实。
“90后”楼俊菁就是这样一个说干就干的义乌人,她走路风风火火,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13年前,父母试水建起猕猴桃园;如今,她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果园,这种清甜香软的水果被吃出各种花样。
子承父业接管果园
近日,笔者从金华市区驱车一个半小时,到达义乌市大陈镇溪后村,正值猕猴桃采摘季,沿途不少摊位打着猕猴桃售卖的招牌。沿着八都溪,一路闻着桂花香,笔者来到楼俊菁家的猕猴桃基地。“爸妈2011年种下第一批猕猴桃果苗,现在基地有100多亩,今年产量15万公斤左右。”楼俊菁笑言,她是看着果苗长大的。楼俊菁一家是溪后村人,她还在上高中时,父母投身农业,种下了近500亩猕猴桃。
回顾种植猕猴桃初期,楼俊菁的父亲楼柏成记忆犹新。“前几年都在摸索,买苗、种植、搭棚……没什么产出。”最让他头疼的是,猕猴桃有一种溃疡病,一旦得病几乎是毁灭性的。“一大片果苗烂光,没办法只能挖掉重种。”刚开始种下的猕猴桃,结的果子小,价值不高,为此,他们求助农技专家,学习技术,追加投入,增加农业设施,搞基建、建大棚、做喷灌……露天种植的猕猴桃备受小鸟喜爱,需要人工一个个套袋,成熟后再一个个摘袋。“做农业真的很难。有之前多年的经验积累,才有这些年的丰收。”楼俊菁感叹地说。
如今楼俊菁家的猕猴桃基地,虽然没有初期的规模大,但产量和品质越来越稳定,目前种有“红阳”“金艳”“徐香”等红心、黄心、绿心多个优质品种猕猴桃,还被评为省级农业示范基地。钻进一片“红阳”猕猴桃林,放眼望去,一个个猕猴桃果实饱满,挂在头顶,一派丰收景象。基地内,工人正忙着选果,一箱箱包装好的猕猴桃礼盒整齐摆放在库房里,等待发往全国各地。
楼俊菁直言,自己真正参与猕猴桃基地运营管理也就近几年,“我大学学的是酒店管理,毕业后就在酒店工作。父母年纪渐长,弟弟远在甘肃、丈夫工作稳定,只有我能接手”。对于乡村和田园,楼俊菁有着一份天然的亲近,平时就喜欢往基地跑,也喜欢带朋友到乡村玩。“当时正值大陈镇打造全域旅游,我就开始思考如何为基地引流,也做了不少尝试。”楼俊菁说。
创意不断玩出花样
去年开始,喜欢摄影的楼俊菁陆续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打卡猕猴桃基地的照片,引起不少人兴趣,他们都想带孩子、朋友过来采摘。她像是突然打开了一个新运营思路,“一个人玩,不如一帮人一起玩”。
如今的楼俊菁,将在基地的工作看成是玩和交朋友,她热衷于给朋友们拍美照、发视频。在玩的过程中,楼俊菁敏锐地察觉到不同年龄、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于是,策划对接了个性化的采摘游、亲子游、团队游等活动方案。最近的每个周末,基地里都有不同活动,也得到较好的反响。
“针对小朋友不知道猕猴桃是怎么生长的,我们设计了自然科普研学课程,通过绘画、手工等环节,让他们了解猕猴桃的生长过程。”今年,楼俊菁在基地专门开辟空间用来举办活动。“最受欢迎的项目是自制猕猴桃饮品,有趣又好喝。”国庆假期,基地迎来一拨又一拨采摘客,最多一天售出五六百箱猕猴桃。楼俊菁一连忙活了好几天,开展了6场活动,其中就包括她心心念念的窑制猕猴桃比萨。
“种植猕猴桃有个痛点,一年采摘季只有两个多月,我也在思考如何拓展项目、运营基地。”楼俊菁介绍,基地猕猴桃自产自销,采摘下来的猕猴桃保存在冷库里,可以一直销售到年底。树上没有猕猴桃时她就熬制果酱,做延伸产品。“有了窑炉,我们提出‘万物皆可烤’概念,基地活动或许就能贯穿全年。”楼俊菁指着窑炉前的小路,畅想未来将那一片打造成适合年轻人游玩的休闲项目。
业余时间,楼俊菁还是一名兼职摊主,带着她的木头画材料去各地创意集市摆摊。“摆摊也是学习,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就去摆摊,看看别人如何做活动、做运营。”像猕猴桃销售礼盒,有0.5公斤、1公斤、2.5公斤不同规格,分别适合社区团购、赠送礼品等不同群体,这些就是她站在客户角度不断优化改进的结果。“做生意不能固化,比如同一批客人去年和今年的诉求就不一样,我们要努力去适应他们。”楼俊菁说,“做农业,运营场地或内容都一样,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有创意。”潘慧 方丽